第十九章 扶南異物志(第1/3頁)
章節報錯
皇帝要禪位了。
這是自從祭壇之變後,朝野上下最震動的訊息。一切似乎很意外,一切又顯得很合合理。經過祭壇的事,皇帝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太醫傳出的訊息,這回總不是假的。
年逾六十的梁惠帝,終於到了要退位的時候。
而毫無懸念,皇位傳給了端王。朝野上下都清楚,端王有兩個好兒子,一個為皇帝擋下一箭,就了皇帝的性命。一個力挽狂瀾,救了所有朝臣的性命。
於情於理,這位置都只能落到端王身上。可還是有些人不服氣,認為易王也救駕了,怎麼不傳位給他?
在眾人的爭論中,易王主動退讓,自願去駐守南疆。那是蠻夷之地,許多小國蠻族位於哪裡。地勢複雜,族群眾多。絕不是什麼好地方!
可易王的話很明白,不願朝中再起波瀾,對於端王繼位心服口服。皇帝鬆了一口氣,準了易王的奏摺,作為補償,還多封了一些領地給易王。
而稍後更令人詫異的是,梁惠帝直接越過端王,冊封梁旭為太子,梁融為承王。太上皇直接冊封太子,這是從來都沒有的事,可見梁惠帝對梁旭的看重。而更令朝臣們擔憂的,卻是梁融的封號。
承,傳承之意。大越至開國起,只有一位被封承王。那是太祖皇帝的親弟弟,當年戰功顯赫,一路扶持太祖登上帝位。可以說,承王,是皇帝手裡最鋒利的一把刀。
而今,這個封號落到了梁融的頭上。這說明什麼,說明皇帝希望梁融繼承先祖的遺志,像愛承王一般,輔助太子梁旭。
可是,這位新的承王,樂意嗎?
冊封大典在半月後舉行,那時候大家的身子都療養的差不多。梁旭的傷口基本癒合,他站在高高的祭壇上,看著自己的父皇舉行登基大典。稍後,他跟弟弟接受了冊封,一個成了東宮的太子,一個,成了第二代承王。
大臣們狐疑,這兩位看著兄弟情深,難保不會手足相殘。要知道,為了權利,人會變成什麼樣,誰知道?
有人更是疑惑,太上皇這是何意,分明將這兩兄弟放在火上烤。越過皇帝冊封太子,這將的顏面放在何處?這不是讓父子相殘嗎?
而承王,自己親手救下皇帝跟群臣,卻得不到皇位的繼承權,還要成為助力太子登位的利刃,那個男人能受這樣的氣?
自己取得那麼大的功,皇兄輕易給摘了桃子,是個人心裡都氣不過。有聞梁融往日品行的人,難免在心中擔憂,這兄弟倆日後怕是要起爭端的。
這件事,不說普通臣子們擔憂,曹丞相心裡也是憂愁。承王如今手握兵權,若是稍有不滿,又將是場動亂。縱然眼下他沒有看出任何不滿,可難保他日會成大患。
心裡愁苦,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皇帝為太子跟長孫女賜婚了。
按理說,這是好事,算是皇帝對於當日自己在祭壇維護天子正統的獎勵,可這複雜的局勢,他心裡難免擔憂。過早被綁著站隊,可不是他所甘願的。
他發愁,可曹佩音卻不是。
能夠嫁給自己心愛的人,是每個女人的夢想。更何況,那個人還是未來的帝王。她將會是天下最尊貴的女人。曹佩音也是女人,來此旁人的羨慕恭維,還有嫉妒,大大滿足了她的虛榮心。
她唯一擔心的,是梁旭的身體。自從上次受傷後,回到王府養傷,她不過借機去看過他一回,實在不知,心中牽掛的緊。
作為母親的於氏如何不知女兒的心思,想到丈夫傳遞的擔憂,她心裡惆悵。女兒嫁得好,一家子水漲船高,沒什麼不好,可眼前的局勢來看,日後難免一番爭鬥。做母親的,如何不心憂?
思前想後,她叫來女兒,想探探女兒的口風。看看這兩兄弟,如今是何狀態。
“娘擔心梁融....不,是承王會跟太子爭奪天下?”曹佩音聞言,笑的花枝亂顫。
於氏見她如此,拍打她一下,顛怪道“你這樣子,哪裡還有幾分世家女兒的儀態,若是讓太子殿下知曉,恐怕要嫌棄你的。”
曹佩音擦擦眼角笑出的眼淚,安慰道“娘,你只管放一萬個心。承王室絕對不會這麼幹的,你跟爹爹說,與其擔心承王,還不如擔心太子殿下另外兩個弟弟。”
“這話何解?你莫不是知道些什麼?”於氏疑惑,這分明話裡有話。
曹佩音坐到於氏身側,抱住母親的手道“是什麼,天機不可洩露,您只需知道,他們兄弟啊,兩個人,一條命。若說這世上還有誰能讓承王放在心上,那也就只有他大哥了。太子殿下對這個弟弟,也是如此。說敢動他弟弟,誰都沒有好下場。”
“娘,你聽我的,讓父親轉告翁翁,千萬不要在他們兄弟間攪合。他們那關系,誰也拆不動。倒是那另外兩個庶出,心大著呢。”
端王膝下一共四個兒子,太子梁旭,承王梁融。這兩人是王妃嫡出,誰也越不過。剩下兩個,一個是李側妃生的二兒子梁振,陳冊封所出的梁德。
這兩個自來跟梁融不合,小時候沒少打架。甚至還有人用端王妃的事,羞辱過梁融。梁旭作為長子,自然一碗水端平,可涉及親弟弟梁融,也不是沒用手段對付過這兩個弟弟。
加上端王妃死後,兩個側妃都在爭奪王妃的位置,所以幾人的關系,一直明爭暗鬥。
這次出事,這兩人沒搶到功勞,自然憤恨的很,可惜人爭不過命,不是他們的,搶都沒機會搶。
但今時不同往日,現在他們要爭奪的,是皇後的位置。端王妃死後,礙於祭壇的事,只是安靜追封了皇後的位置。那件事當日誰也不敢提,身怕招來殺生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