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陳氏太極拳(第1/2頁)
章節報錯
陳遙香在給喻傾城治傷的時候,兩人慢慢聊天,喻傾城倒是知道了陳光照一家的來歷。
陳光照的祖籍是河南陳家溝陳式太極拳會的人,和上面的關系一直不太對付。因為陳式太極拳嫡宗傳人陳正雷的父親陳照海,舊社會曾擔任河南溫縣保安大隊的大隊長,並無惡跡,且在抗戰中表現出色。但“肅返”開始後,陳照海被揭發,結果被抓去槍斃。也就是在這一個時期,一批武術精英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相繼遭到整肅。
武人性直,憤憤難平,和官員多有對抗,結果被人辦起學習班,遭到摧殘。即使沒有被槍決的,也多半鬱郁而終。
後來又逢“文化運動”,武林更是清洗不斷。那時候京劇還有幾臺樣板戲,武術卻是不準練的,被指定為“封、資、修”。因為武林中的師徒關系代表著封建思想的殘餘,於是幾次運動之後,又有一批人被整死。
直到改革開放之後,官方對於傳統武術的發展重新有所提倡,在眾多擁躉者中,原忠供中央副主席李德生上將就是一位。有一次,李德生去出席一個武術界的會議,見現場有幾位武術家在場,李德生就說,這樣,我讓我的警衛員和你們試試。
李德生當時帶了好幾個警衛,事先都是有準備的。經過特別訓練的警衛員一個接一個下場,結果一個接一個敗下陣來。李德生見狀脫口說了一句極中肯的話,“好東西,在民間”。但那個時候,這些倖存下來的老拳師對政府已經有了很深的芥蒂,大多選擇歸隱,不敢再趟這個渾水。
沙老,癩頭和尚就是那個時候歸隱的。混得好的,能夠安度晚年,混得不好的,就只能討飯。
官方對於武術領域的介入和控制,既有推動作用,也導致了武術的最終分化。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後,武術被列為推廣專案,結果成為一種僅供觀賞把玩的運動。後來在天津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上,武術就是主要的表演專案之一。表演的最多的,又是“太極拳”。
而這個時候的太極拳,完全是體委的一幫外行人,東拼西湊搞出來的,叫“新式太極簡化版”。這種簡化版的太極拳,別說打人,練多了不畸形都算好的。因為武術的老架子裡,無論是形意也好,太極也罷,八極,心意六合,都有一個關鍵的神髓,那就是“震腳”。震腳是中國拳術領悟暗勁的鑰匙,暗勁則是功夫入化的階梯。
但震腳要有師父手把手的教,試勁,不然會震傷小腦。體委拉不下面子再請拳師來教,幹脆就棄之不要了。於是太極拳自此沒有了“金剛搗杵”的震腳功夫,打人的炮捶也隨之消失,武術徹底淪為了“舞術”。
在此之後,中國武術難以拿上臺面,還曾遭到日本人的挖苦。
日方說,中國大陸現在是“徒有少林寺,而無少林拳”,並幾次提出要和中國人“比賽”。中方推三阻四,終於勉強答應了比賽。結果雙方的選手還沒有正式比武交流,國內體委培養出來的那些“高手”就被日本的空手道,合氣道的弟子握手“友好會談”之時,一搭手被彈得掛在牆上翻白眼。
好在中國方面喊出一句口號,讓日本人都沒撤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陳光照就是陳家溝太極拳門中的一個嫡派,“嚴打”期間幾經輾轉,逃到了臺灣,倖免於難,相比老陰要幸運。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國術”這項手藝在臺灣也沒有了飯碗,好在陳光照氣運不錯,幾個兒子都做生意發了財,於是把太極拳傳給了沒有生活壓力的小侄女陳遙香。陳遙香也不付所望,慢慢練出了一點名堂,還在日本推手大賽上拿了冠軍。
當然,推手和實戰比武並不是一個概念,陳遙香出名的地方,還在於她繼承了一手神妙的醫術。
只是一刻鐘的功夫,她就從喻傾城的身上取下了火罐,之後用暗勁幫她揉搓胸背上的火罐淤血。喻傾城驚詫的發現,自己身上,胳膊上的這些淤青,已經變得非常淺了,這換了平時哪怕是搓藥也得十天半月才能夠恢複。“真是神乎其技,遙香師姐的這手功夫當真不能斷了傳承,不然就太可惜了。”
按摩,是治療筋骨外傷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再高明的按摩師也只能夠按摩到身體的表面,最多透過擠壓觸及到筋骨深處,卻是不能像暗勁這樣直接按摩到位。所以中醫之中,有針灸等方法刺入皮下,但陳遙香卻能夠直接用暗勁抵達,單是這一手功夫就將中醫的神妙之處展現得淋漓盡致。
暗勁,本來就和針灸是一個原理。
正如普通人拿著彈性好的棒子,擊打他人,也能夠將他人打出內傷。但想把這股透體而入的力道掌握好,達到至柔,養人不傷人,那就難以做到了,高明的按摩師有拍打的功夫,也只是比較淺顯而已,絕對不敢拍得太重。在美國,李小龍透過暗勁原理,發明瞭電療裝置,能夠幫助普通人進行暗勁原理的按摩。
但裝置再先進,也比不上人的手這樣靈巧,沒有絲絲入扣的這種靈感。
喻傾城重新穿上衣服,微微活動了一下身體,感覺已經恢複了七八成,除了氣力還有些不濟,已經沒有了大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