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戰勝不複

奏報三日後抵達京都,次日正是大朝會。

皇帝晚間急召了幾位皇子和內閣學士議事,大朝會上將李信的奏摺傳給宗室幾位親王,內閣大臣,六部尚書等一一看過。

李不虞站在謝端身旁,觀察著殿上眾人的神情。

看神情,眾人似乎並沒有十分贊同。

從前,他都是領兵上場的那個,成親後才開始參與到京都的朝政中來。朝臣們的猶疑不會是對李信或是北境軍,北境之戰的勝利正因寧朔的商貿互市時時刻刻都在眼前,並無一人懷疑北境軍的能力。

內閣左大學士也是這樣的說法,和李不虞的不謀而合,但話鋒一轉,他也眼光毒辣地點明朝臣們的心中擔憂所在。

“其一,東海初平,百廢待興,春耕才完,國庫的賬目已經支出去一半多。行軍打仗最忌糧草短缺,此時開戰,只怕還不是最佳時機。”

“其二,西域自來安穩,歲賦貢禮向來無缺,商道上西域商隊佔了三成。此時開戰,師出無名,只怕有損陛下德名。”

“其三,兵法有言‘戰勝不複’,北境勝利得來不易,正宜叫百姓和將士們休養生息。”

三條,句句懇切,左大學士確實持身中正,深謀遠慮。

皇帝聽完他說的話,看向內閣:“左大學士之言可代內閣之言嗎?”

若是內閣都是如此,那今日朝會上紫袍重臣中便有近半數之人反對李信所請的西域之戰。閣老同學士們對視一眼,尤其是左大學士,最終只有王閣老反對左大學士的看法,提出“一鼓作氣”之說。

朝上眾說紛紜,皇帝聽過幾輪後轉向太子和李不虞。

“太子和不虞怎麼看?”

滿朝文臣,除去李不虞也就二皇子算得上武將,只是二皇子妃即將臨盆,二皇子告了假日夜陪著今日不曾來。

謝端拱手:“回父王,兒臣認為當戰。”

李不虞拱手:“兒臣附議。”

短到不能再短的兩句話,但誰都沒有忘記,李不虞是“將星”,北境軍除去李信和上官老將軍幾乎是以他為首,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北境軍的調派。

請戰的又是他的父親,沒有人比李不虞更有懂得他父親的意圖。

皇帝沒有說話,謝端語出驚人:“父皇可願暫放青史德名,以兩國聯盟,開疆擴土為先?”

四下皆驚。

帝王至尊,昏了頭的畢生求一個長生不老,重功績的只求死後青史留名。君子以德立身,可以藐功利,卻難拋卻宣告。北境之戰足以讓護國公和皇帝陛下在青史丹書一筆,死後福蔭後代,為人傳唱。

“太子殿下······”

“此言······”

況且這白紙黑字的哪來“暫放”一說,寫上去了難不成還能擦了,撕了,燒了天下的史書不成?

“有何不可。”威嚴的聲音自上傳來,陛下看向太子的神情多出幾分欣慰。

孤家寡人,德行,聲名,青史是褒獎也是負累。帝王既為天下之主便應當先為天下萬民考慮,西域之戰是為將北夏的隱患鏟除,保全商貿互市,此舉惠及萬民。即便是開戰有損大盛與西域歷代交好,甚至被後世罵一句“無風起浪”又如何?

瑕不掩瑜,昨日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