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總有一天我的生命將抵達終點,而你將加冕為王(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191章,總有一天我的生命將抵達終點,而你將加冕為王
人民大會堂,上海廳。
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民主德國主席約阿希姆赫爾曼起立,兩人的手握在一起。
臺下上百名記者、攝影師 齊動起來,拍照,轉動攝像機鏡頭,記錄下這歷史意義的一刻。
1994年5月23日,科爾與赫爾曼在北京簽署《德國國家統宣言》。
1、 世界上只有一個德國。聯邦德國、民主德國是德國不可分割的部分,反對任何“兩個德國”、“一 東 西”的論點。 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是德國統一之前的兩個過渡政權。
2、兩德統前,駐紮在兩德境內的外國軍隊應逐步地、同步地撤離。當所有外國軍隊撤離後,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將分別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中退出。
3、完成外國軍隊的撤離工作後,德國將宣佈為永久中立國,不參加任何軍事同盟,逐步裁減並最後全部取消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的國家軍隊。
東西德國開啟統 談判是蘇聯、美國、中國達成一致的結果, 在其中中國的作用可能是最關鍵的:
中國與東西德國沒有任何駐軍、政治支援條約或軍事同盟,而美國和蘇聯有。本質上來說這兩國都是利益相關方”。因此,中國對兩德統一談判程序提出的建議或意見,最易為兩方所接受。
《北京宣言》公佈的同時,中國外交部發布了則宣言,表示支援德國現在的統一路線圖, 支援並用一切力所能及的手段未來的德國的永久中立國地位。
不只是中國一個國家發了這樣的宣告。在《北京宣言》公佈的24小時之內,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相機發表有關兩德統程序的宣告或宣言,內容與中國的宣言基本相同。
從1980年到1994年,民主德國從釜底遊魚、走投無路的困境,總算進入了一個較好的時期,雖然不能說國內經濟搞得風生水起,但透過設立經濟特區、推動經濟改革和政改,經過14年,民主德國現
在至少也是進退自如了。
因此現在的德國統一路線圖,是兩個政府的合併而不是吞併。可能其中 方強其中一方弱,但這主要說的是體量,即便弱的一方也能自己經營下去。
在中國的活動下,以及德國國內的學術界、企業家的呼籲下,德國政界也接受了這樣的觀點:
在過渡時期東德政府管自己的地盤,西德政府管自己的地盤,這比西德政府接管東德要好。
首先這樣的統一方式花錢少而且可控。
其次不會造成東西德國民間的隔閡,因為這是在可控狀態下雙方互相融合的,東邊的老百姓不會因為倉促捲入西德的生活方式而感到無所適從。
兩人握手儀式完成,江三工依次與科爾和赫爾曼握手。
然後,江三工離開會場,來到人民大會堂遼寧廳。
4月5日,科爾與赫爾曼因為出席主席的追悼會而在北京相遇,這促成了5月23日兩人一致同意選定在北京簽署《德國國家統一宣言》。但其實科爾和赫爾曼在其他國家其他會議上也能相遇。
但有兩個人,如果不是因為主席的追悼會,是不太可能見面的:
金日成和金泳三。
但他們就是在4月5日相互見面了,並且破天荒地談了幾句。而且,在中方的促成下,金日成和金泳三也於5月23日在北京再度見面。
現在金日成坐在輪椅上,金正日和金泳三站著,但是握手還是金日成和金泳三握。
朝鮮和韓國可沒在今天簽署《國家統宣言》 ,還沒到那個時候。
這次朝鮮和韓國的宣言內容是解除敵對狀態,並討論加入聯合國的問題。
此前朝鮮的主張是朝鮮半島以一個統 的身份加入聯合國,不切實際。
中國方面已經瞭解到金日成的身體狀況,並且意識到只有金日成才能做出南北互不敵對以及各自加入聯合國的決定,金正日繼位十年之內都做不出來。十年後.十年後情況也不一定會有改善 ,因為
中國方面也瞭解金正日的治國能力。
所以金日成拖著病體也要來,也要和金泳三起發表包含這兩條內容的宣言。
1無識別結果
金日成不能不來。
自從兩年前中國意識到朝鮮這個樣子,不管怎麼教咋麼傳授農業技術,糧食産量都無法搞上去,於是對朝鮮的援助改成了直接援助糧食。
中國也是糧食進口國.但好在不缺錢,以及世界糧食貿易市場基本穩定,每年給朝鮮50萬噸大米是給得起的。加上聯合國救濟署籌集的30萬噸、韓國南北統協會籌款援助的15萬噸,1992年和1993年都是這個數字,朝鮮人均40公斤援助糧吃到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