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大西北“火箭共和國”

“5,4, 3, 2, 1,點火。”

楊利偉半躺在太空梭的座位上,火箭起飛,太空梭和座椅震動起來,但他感覺震動的幅度沒有平時在地面模擬器的那麼厲害。

他和兩名夥伴在文昌做起飛前的準備時,指令長和駕駛員那動作熟練的,都不用地面工作人員協助和指揮,該拿什麼該穿什麼,穿上之後該走到哪裡,再拿上什麼,全都一氣呵成,不需與工作人員

交流。

當然楊利偉也熟記這些過程,不過這是在訓練中心學會的。

進入太空梭後,指令長也是埋頭吭哧吭哧操作,長串準備動作直到最後完成了,才在通話器裡報一聲””就緒”。

..... 第一次上太空,就這麼平平無奇的嗎

“得得得得..

在座椅輕微抖動的聲音中,箭船加速度逐漸增大。剛起飛時火箭第一級發動機全功率執行,推重比是1.4,之後液氧和煤油飛速消耗,火箭的加速度也會逐漸增加。不過yf 90d發動機的推力調節系

統還是很完善的,火箭越來越輕,發動機也會下調推力,航天員所感受的加速度峰值在3g左右。,

楊利偉這批”新生代”航天員已經有4名上過太空了,楊利偉是第五個。

第一個上天空的是聶海勝,這屆航天員當中以第一名畢業的。 聶海勝去年就進入了國際空間站,遨遊一圈回來, 現在在遠徵飛船製造廠打螺絲。

..是的,差不多就是打螺絲。

遠徵火星的航天員會從這一批航天 員當中選拔出來,因此每個航天員除了學習太空飛行和飛船操作的知識,還要熟悉自己乘坐的遠徵飛船,熟悉它的最好辦法當然是下廠。

當然不是親手造自己的“飛船,而是在生産廠或總檢測車間近距離接觸、觀察熟悉自己將來要乘坐的飛船。

距地面290公裡,0度傾角近地軌道。

天馬型”絕影”號太空梭漂在虛空中,個表面滿是雜碎零件的圓柱體在“絕影”號旁邊25米的地方。李慶龍身穿出艙航天服,身後繫著根長繩子,從圓柱體表面緩緩飄過。

這就是火星遠徵飛船的乘員居住艙+維生系統艙,這是整個遠徵飛船中第一和第二個發射 上天的艙體。

李慶龍再檢查了遍居住艙和維生系統艙的連線,無論儀器檢測還是目視檢查都沒有問題。

在“絕影”號駕駛艙裡的盧江濤:“慶龍,補給艙已經在接近我們了。”

李慶龍:“我知道,它會在,在那個方向出現。對接時間”

盧江濤:“看電腦螢幕的提示。”

李慶龍食指在手套內蜷了蜷,頭盔顯示器就亮了,顯示補給艙的對接倒計時: 12分鐘。

無聊等對接的李慶龍低頭看下面的地球:“指令長, 我們現在要進入中國上空了。”

盧江濤:“我們軌道傾角0度,是在赤道,赤道,赤道,哪來的什麼中國上空。”

李慶龍:“曾 母暗沙。”

..

補給艙從遠處靠近,當航天員能看見補給艙的燈一閃閃的時候,雙方就已經進入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對接程式了。

“50米。“40米30米。 三階減速。”

李慶龍:“減速達標。

“四階減速。“校準系統正常。“四階減速達標。”

“準備對接。”

李慶龍:“對接程式完成,我要去檢查了。”

火星遠徵飛船在近地軌道組裝時要進行13次太空對接,當然現在太空對接已經是家常便飯,不是什麼高難度的技術動作,但火星遠徵飛k船的對接還是有特殊要求的:

大部分對介面接上之後不考慮重新分離,因此不是常規意義上的國際通用對介面;

對介面對密封度、耐久度和牢固程度的要求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