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波羅的海之路(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144章,波羅的海之路
普希金廣場的大鬥毆只持續了5分鐘就結束。
在這兒給希特勒慶生的新納粹人數不少,300多人, 年比一年多。但這些小青年面對黑壓壓一大片壯漢大媽, 立刻就慫了,只有前排直接接觸的一排人捱了幾拳, 接著三百多人就一鬨而散。
新納粹又不是真納粹,就這戰鬥力。
這幫崇拜希特勒的、崇拜二戰德軍的蘇聯青年,被中老年人斥責為”好了傷疤忘了疼”。
不過這大概也是人類群體的正常(非理性) 意識現象,甚至有社會學家總結出了“40年記憶重塑期“理論,比如八十年代蘇聯以及數個歐洲國家的青年開始出現崇拜納粹,我國八十年代中後期大學裡
吹捧民國的驟然增多,等等。
還有蘇聯民眾認為蘇聯新納粹團體冒頭與蘇共和蘇聯政府的私下縱容有關,或至少是蘇共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
很多人發現了,蘇聯的新納粹與薩布林崇拜者 青年左翼互斥,只要是新納粹搞事情的地方,要麼不會有薩布林分子出現,要出現了也肯定會互相掐起來,此時警察只需出面抓人,各打五十大板就
行。
在一陣鬧騰之後,卡馬河畔切爾尼市、星城暫時平息了下來。卡馬河畔切爾尼市的市民散去之前,得到了市長和第書記親口的“暗示”,咱們如不出意外的話,兩個月可能不用改名為卡馬河畔勃列日
涅夫市了。
克裡姆林宮大會廳。1987年4月29日。
蘇共27大三中全會如期召開。
近5000名全國代表在進入會場前得到了“吹風”:這次大會要選舉蘇共新的總書記,大家記得要選戈爾巴喬夫啊。
以前一直如此,但這次又和以前不太一樣。由於勃列日涅夫是突然去世,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在確定推薦人選的時候又爭吵了很久,黨代表們其實大部分是到了莫斯科,在下榻的賓館裡才得到高層吹風的。
而以前他們是人在當地、高層吹風就順著檔案吹過來了。黨代表看到檔案後,會召開各基層的黨員會議,把中央的精神傳達給群眾黨員。
此次三中全會,黨代表有時間把訊息傳達給群眾黨員的就只有莫斯科以及周邊的一小片地區。
在莫斯科周圍地區的黨代表不到三中全會代表的10,但他們在黨員會議和群眾黨員交流時,卻很常見這樣的話:
“二十七大到現在,改革改得很差,是真的很差。
“我們當然是支援改革,支援那什麼..改革派,但要改對地方。
“我認為新的領導人仍然應該推進改革,但原先的負責人引咎辭職是必須的,戈爾巴喬夫同志不應該當一把手,相反他應該辭職。
路人級黨員們說出這樣的話,這讓黨代表們額頭冒汗但這也並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透過大會小會,耐心溝通講道理,雖然戈爾巴喬夫同志前段時間的改革出了問題,但如果沒有戈爾巴喬夫當一
把手,改革更難持續下去。群眾黨員最後是能勉強接受這樣的安排的。
其他90的沒來得及提前吹風的地區,群眾黨員和群眾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
中財教授、國務院經濟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丙幹率領中方的經濟專家組抵達莫斯科。
這個經濟專家組不算是來列席旁聽三中全會的,但實際上確實要參加對蘇聯經濟改革總結的討論會。
以前不論蘇聯有沒有主動提出要求(實際上戈爾巴喬夫去年訪華時提出過),中國都沒有派出什麼改革指導小組之類的組織去蘇聯。
派官員去指導、監督甚至指揮蘇聯的改革,不知道蘇聯人心理上能不能接受,中國這邊就接受不了,因為這讓我們這邊想起過去一些不太好的事情, .... .赫德。
此次算是破例了,派出的經濟專家組也盡量規避官方和官員背景。
利加喬夫:“前莫斯科市第一書記葉利欽前段時間辭職, 全辭。這事情在莫斯科市以及全蘇聯都傳得沸沸揚揚。我們也深表遺憾,事情不應該發展成這個樣子的。”
王丙幹:“這事我在中國的時候也聽說了。希望你們中央能夠好好調解和平息這件事的負面影響,讓各方仍然有個妥善的解決分歧的通道。”
我王丙幹畢竟不是你們內部的人,從局外人的角度不好說什麼。
利加喬夫:“其實從我個人觀點看,葉利欽是個很有能力的幹部,與基層群眾聯系很緊密,有激情,而且他非常的懂經濟。”
王丙幹:“啊 ”
利加喬夫努力點頭說道:“是的, 葉利欽在政治局當中是唯一到過 中國進修經濟學的,他在這方面的造詣大家都承認。現在沒有了他,我們政治局打算把天然氣工業部部長切爾諾梅爾金從中央委員會
提拔到政治局,這個幹部很年輕,而且也去過中國進修,在經濟方面是個懂行的。
王丙幹從兜裡摸出一粒藥,就著面前杯裡的水咕嘟一口,吃下藥緩過神來才開口說道:
“如果你們真的這樣認為,那說明葉利欽和切爾諾梅爾金確實有能力在你們的政治局中指導蘇聯的經濟改革,那也未必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