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主體朝鮮(第2/3頁)
章節報錯
“白頭山閃電般進攻!
“正日峰雷鳴般進攻!”
“攻擊攻擊攻擊向前沖!”
聯合組的農業技術組長姚康:“老薑,這有用嗎讓那幾個大姑娘大小夥唱歌能加體力嗎
平壤農業突擊督察員姜永傑:“姚同志,不礙事的。”
姚......
姜永傑對姚康說這句話,說明他也是對小合唱團對著水田高歌的範兒不以為然,但是隻是含蓄地對中國同志說這“不礙事”,意思就是雖然他也認為這沒什麼卵用,但是不礙事。
姜永傑:“這體現了次帥對農業的重視,對春耕生産的高度重視。”
姚康拿出手裡的小筆記本: ”這個裡1100人口,人均水田2.2畝,按勞動力平均是每個勞動力有水田3.1畝。按照日誌上寫的,你們是5月5號開始插秧的,插到今天5月21號還沒插完。而且是從5月19
日開始挑燈夜戰,不至於,不至於呀。
_旁邊的農機技術員週一字: “我們國內,所謂的農忙是進南方雙季稻的地區,夏末,早稻收割、晚稻播種的時候,早稻得掐著時間點收,收完了還得耕地、扒拉走稻茬子,那邊在長秧,把耕地拾掇完
了馬上要插秧,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 人得曬稻穀,所以這段交接的時候叫做雙搶’。可你們這單季稻,怎麼看起來比我們雙搶還嚴峻。
姚康:“老薑,現在就咱們,沒有外人,咱們就談點實事求是的,他們,是不是前期怠工了”
姜永傑:“這件事知道了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再說我們的口糧確實就....他們吃不飽。姚同志,我想說的還是化肥的事,現在這個雁形裡,以及整個江東郡的化肥配發數量是不夠的,每畝地只有
6點幾公斤,開春基肥也只能按半...
....
姜永傑迴避了勞動積極性的問題,但看樣子他是知道的。
現在朝鮮每到春耕和秋收季節,就派遣大量人民軍士兵前往各個農村,幫幹農活。比如1991年的春耕季就有多達40萬人民軍開往農村插秧。
哦,朝鮮人民軍現在總員額80萬人,此外各地還有三十多萬半脫産或不脫産的民兵。
這麼說起來朝鮮農村地區,在幹農活的時候可能是有點兒力不從心,光算人民軍,人數就佔朝鮮人口的4了。年滿18歲的朝鮮公民,除非考上了大學,否則全員服役,甚至女性也有14要當兵。
農村少了年輕人,也就是少了幹農活的人手。
在雁形裡,姜永傑看到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歷史的印痕,勃列日涅夫時代的遺産:整齊的一一大排農機車庫。
這車庫修建的時候甚至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村裡最近兩年新建的人住的民居卻是單層的低矮土磚房。
,開啟車庫, 裡面是十幾臺鏽跡斑斑的拖拉機,車身銘牌上寫著是朝鮮製造,開啟機器蓋,裡面的發動機、底盤等等是俄文銘文。但現在發動機蒙塵且已有明顯的鏽斑,至於履帶、深耕翻耕平整等一
整套犁具,完全已經鏽壞了。
農機技術員週一字:“半廢棄狀態,但是沒有完全廢掉。整修發動機,更換履帶和耕作工具,它們還是能跑起來的,只是估計要從蘇聯進口些零件。”
姜永傑:“還得有柴油。要是有柴油,這些拖拉機也不至於在這裡報廢掉。我們七幾年的時候年年用它來耕地。”
姚康:“老薑,後來你們這些拖拉機不用了,那牲畜.. .我好像看這個雁形裡的耕牛也並不多。一頭牛一天耕地1.5畝, 但不能天天出工,最多個季40畝,雁形裡應該有60頭牛的,實際遠不到60頭。
你們這樣搞不得吧。
姜永傑:“實際上要人拉纖。&039;
姚康: ...
拖拉機沒柴油。養牛又養不出足夠的數量。
這可不太應該啊。朝鮮半島出土過2800年前的轅具和耕牛骨骸的啊。
朝鮮東北,清津市。
這裡有朝鮮最大的氮肥廠,清津合成氨工廠。
由蘇聯援建的天然氣合成氨工廠年産17萬噸氨水,天然氣則來自於蘇聯遠東延伸到朝鮮的天然氣管道。在七十年代,每天都有貨運列車從這裡出發,把成千上萬袋硝酸銨運往朝鮮各地,但現在清津
合成氨工廠已停産七年,廠區內雜草叢生,鳥語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