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i技術業內,程式設計師們知道的底細比較多,他們的觀點比投資界謹慎:最早提出網際網路概念的中國,在對網際網路應用的理解以及網際網路生態的建設方面,其實也領先美國半步。美國在這方面不太

好趕上來。

因此投資者如果仔細諮詢資深碼農和技術流的it從業者,得到的回答一般都是 投中國優於投美國”。

1985年,中國鋪設的光纜總長是1984年的五倍。1986年 中國的網際網路基礎建設規模比1985年還龐大。國家資訊高速公路不是白說的,三年之內,完成覆蓋全國所有省市的寬頻光纖主幹道工程,中

國說能做到,那就能做到。

大型資料中心建設,國家的大型資料站建設,這些大規模工程也在進行中。

在使用者端,撥號上網與isdn並行。過去三十年建設的電話網可讓使用者以比較低的成本完成網際網路接入,isdn專線則是新代的高速上網接入方式。1985年的第一 個普通isdn使用者,接入速度就達到了150k,是最快的“貓”的五倍。

中國與越、老、東的光纜工程;中美跨太平洋光纜;中蘇光纜(這個是擴建) ;中日海底光纜。總之,整個中國周邊就只有兩個國家拒絕“觸網”:朝鮮和印度。

其實印度也不是主動拒絕觸網,而是印度資訊化程度實在太低。

多少。

全世界在討論“京津軸心”會不會成為未來數字世界的中心。在討論對廊坊的恐怖襲擊會對全世界經濟造成多大的打擊(網際網路根伺服器所在地)。甚至討論廊坊的涮肉店突發火災會讓世界網速拖慢

這是真事兒,就在不久以前的2月5,廊坊勝利涮肉店發生火災,裡面的食客有13是網際網路根伺服器的網管。當然火災沒造成人員死亡的嚴重後果,但驚魂未定的網管們第二天都沒上班,有人感覺第

二天網速變慢就是因為這個。

世界的焦點在it圈,全世界的目光在投向“國際網際網路”這個新事物,以至於絕大多數人都忘記了2月底還有件大事:蘇共二十七大。

東星軟體公司首席程式設計師康斯坦丁:塞利維斯托夫直到他的好基友維克多謝因突然從阿拉木圖飛來天津,這才想起來這麼件事。

“維克多,怎麼不繼續你的全國旅遊行程了這才走完三分之一吧”

維克多謝因:“不了, 我要來中國躲避一段時間。 ”

塞利維斯托夫:“躲避”

維克多謝因:“蘇共要開二十七大了。”

塞利維斯托夫: ”等會兒,給我點時間理解理解。你是說,蘇聯會亂 ”

維克多謝因點頭:“我是文科僧,你是碼農,聽我的。沙皇要加冕,不可能不亂。”

維克多謝因以前是標準的躺匪。進場掄大錘他不幹,安排別的零雜活他也心不在焉,躺著躺著還被藍褲子當做寄生蟲抓去種土豆。但偶然間他接觸到了自己擅長而且喜歡的領域,頓時整個人的潛力

就煥發出來了。

給東星的遊戲寫指令碼。除此之外過去一年維克多 謝因還出版了 本講俄羅斯上古歷史的小說。雖然小說稿酬並沒有遊戲設定掙錢,但維克多謝因自己覺得寫得舒爽。

像這樣一一個熟絡歷史和政治、滿腦子故事的年輕人,的確會比塞利維斯托夫這樣的程式設計師敏感度更高。

勃列日涅夫要連莊這件事,12月是各國只有少數高層透過自己的資訊渠道瞭解情況。1月份,開始有些急不可耐的媒體披露內幕。到2月份,歐洲、美國、中國、日本全都在討論這件事了。

境外的討論又出口轉內銷,傳回了蘇聯國內。雖然境外的訊息其實也就是蘇聯高階幹部圈子裡洩出去的,但出口再轉內銷的時候,知曉這件事的受眾就是另一波了。

2月11日,《真理報》 在第一版的非頭條位置刊登了嚴厲批評西方造謠的宣告。

但是,西方到底造了什麼謠《真理報》 的豆腐塊巧妙地避開了。不太長的兩段話通篇就是反複複讀“西方媒體編造政治謠言,別有用心”。

....

《共青團真理報》。

總編辦公室裡,加尼切夫和報紙的“文膽”戈盧邊科在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