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科學家們曾認為冥王星比水星大,但1978年 發現冥王星的衛星“卡戎”,使冥王星的質量可以精確地被測量出來,確定它遠遠的比最初估計的小,只有水星的二十分之一;

冥王星的軌道和其他8顆行星不在同一平面內,而且有極大的軌道偏心率,這明顯不是同一類天體;

冥王星可能並沒有清空其所在的軌道,之所以以前認為清空了,那是把它所在的軌道”的範圍想得太小了;

根據天體物理學家傑拉德柯伊伯在1966年提出的假說,在海王星外存在一個“柯伊伯帶”,而冥王星只是柯伊伯帶內的眾多矮行星之一,柯伊伯帶內可能還有其他的大質量天體,說不定比冥王星還

大,只是現在沒有發現。

對錢德拉塞卡的這篇文章,英國《太陽報》名專職整蠱的作者寫了一篇評論:

《捧中國主席臭腳,錢德拉塞卡要把冥王星開除出行星之列》

錢德拉塞卡則親自在《太陽報》撰文回應:

《這是嚴肅的學術探討,我只是站在鄧主席的肩膀上進行研究》

..

在一陣鬧鬧騰騰中,人類邁向宇宙的步伐又前進了一點兒:

1981年1月20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首次載人飛行。

1981年1月24日,“天馬1°航天飛6機首次載人飛行。

“哥倫比亞”號是美國太空梭計劃的第一個成果,它在1979年底就從羅克韋爾國際公司交付給nasa了,但又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車間了躺了一年多,因為“哥倫比亞”號的隔熱陶瓷板羅克韋爾不負責

安裝,這得到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檢測車間裡現裝。

盡管有那麼多麻煩事,在中國天梭系列太空梭率先升空之後,nasa還是受到了比較大的刺激,日夜兼程地加緊施工,終於讓哥倫比亞比原估計的時間表提前了一點升空。

美式太空梭的軌道器淨重81.6噸,大尺寸貨倉最多可搭載一枚27.5噸的衛星 ,反正是個上百噸的巨物,這套運載系統的運力和土星5號是一個等級的。

在可重複使用性方面,它似乎也比天梭和天馬系列太空梭強些: 兩枚推力1250噸的超級固體助推器可重複使用;航天飛6機本身可重複使用(主 要是那3臺rs25氫氧發動機) ;一次性用後即拋的

只有裝在氫氧燃料的那個大橙罐。

但是,航天發射的成本不是隻看器件的重複使用率的...

固體助推器傘降落地後要經過很繁瑣的檢測和修複程式,確保這個巨型助推器沒摔壞,修複之後往裡裝填推進劑也是個極其昂貴的工序。

太空梭落地後也要檢測和修複,大量絕熱陶瓷板需要更換和重新檢查牢固度,80多噸的太空梭幾乎是要拆成零件再裝回來。

所以綜合成本核算下來,一點都不便宜。

首次飛行的“哥倫比亞”號只有2名宇航員,指令長約翰楊,駕駛員羅伯特克裡彭。太空梭在近地軌道繞地球36圈,1月22日返回地球。

nasa將“哥倫比亞”號定位為“空間實驗室”,它的貨艙有部分空間被劃分出來建固定的實驗室,當它在太空的時候像是個繞地飛行的小空間站。因為貨艙被佔掉了一部分,所以它不能搭載超大尺寸

的衛星。

這是1975~1976年,nasa還沒打算和中國在航天方面深入合作的時候定下來的方案,現在也不好改了。

不過好訊息是,在哥倫比亞號之後,“挑戰者”號、 “發現”號、 “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也陸續開工或者下訂單了,這些太空梭和“哥倫比亞”號的結構有一些區別。

“天馬”系列太空梭比“天梭”大,現在必須用長徵6運載火箭發射。

這也讓前些年中國航天有些猶豫“天馬”系列的實用性。它看上去像是1艘天梭+1艘天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後能進行人員輪換;還能給空間站運送幾噸補給品。

可是一發長徵6運載火箭的造價等於25枚長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