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你今年都六十六了,不是有養老金嗎,怎麼還在這兒幹著。”

張爹:“還幹得動,就幹一點唄。人閑下來可就不舒服。紹群你知不知道,張易仁前年在家裡上吊了。”

張紹群:“張易仁,易仁伯這,哎,怎麼好端端的一個人就上吊了呢

張爹: ”張易仁遷到這兒,過了兩年就六十歲了,工廠不請他了,在家拿著移民養老金,大兒子二女兒都成家了,都有工資,養著老人沒什麼問題,可張易仁他呢就是想家,想十裡坪,想到最後,那個叫啥子,抑鬱了。抑鬱了後來就上吊了。

張紹群:“哎呀,真可惜。想家如果想得實在不行,那就回趟十裡坪住個十天八天的唄。”

張爹: ”這養老金,吃飯日用是夠,回老家探親的車票錢,就不一定夠了。不過也可能其實他家也有這個錢,他兒子女兒大了,孫女又不用他操心,但就是張易仁捨不得花。噴。就因為有老人上吊自

殺,咱們整個街區的幹部那年年底都扣了一個績點。這個張易仁啊,真是何必呢

張紹群:“就是。花點錢又沒什麼,何必想不開。張小新今年畢業了吧工作落在哪兒”

張爹:“廣州,讀書在廣州,工作也在廣州,廣汽什麼豐收 畢業就在廣州租了房子,現在上了一個多月班,看樣子是不想沾家啦!你們家那娃,張亳新,幾年級了 ”

張紹群:“大一, 暑假完了大二。”

張爹:“我現在啊,就想讓張微新去當兵。”

張紹群: ”張微新不是說成績也不錯嗎,紹山既然都讓他念到高中了,明年不得搏一把,看看高考能考上大學不。而且呀,爸,現在當兵可難當了, 到徵兵月,那兵役辦門口都密密麻麻的家長。

張爹:“微新高中成績遠不如毫新,也比不上小新,我看這樣子,明年不一定考得上。我們家第三代已經有兩個大學生了,夠了。

張紹群:“是不是張紹山覺得,兒子讀了大學就都遠走高飛了,留下個不讀大學的,以後能留在身旁。”

張爹: ”hiahia, 哎,這不本來就是這樣嗎紹群,你看看你,這些年回來過幾次。

張紹群: ...這不對,我是當兵,不,考軍校去了,然後走遠了。張微新如果去當兵,複原,安排工作,如果他安排在別的城市,這不還是走遠了”

張爹:“啊, 這,唉,那以後的事誰知道呢。”

張紹群:“我們家娜娜,我是隨便她自己發展的,想考大學,支援,想走別的也支援。

張爹:“這也對,我們家還缺個女大學生。納新成績怎麼樣”

張紹群:“娜新現在讀高一 ,還早著呢,到時候再看吧。’

...

14年前,張紹群回十裡坪是帶著任務的,回去要給主席寫 份報告。 今天這次到東莞看看自己的“老家”,也帶了任務,回去給鄧主席寫 份報告。

..他不只是“寫”報告,時代不一樣了。

走在東莞的大街上,張紹群手裡是一部微型攝像機, 在街頭隨機錄點兒什麼,不挑選地拍拍路人。也不貼臉近距離拍人,就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拍下來東莞現在什麼樣。

除了微型攝像機,張紹群還帶了臺照相機。這衛星攝像機是臨行前領的,算是借用,照相機倒是自己的。

不遠處的一一個小區,外牆上面刷著的標語引起了張紹群的注意。

[人在哪裡,故鄉就在哪裡]

夷,作為宣傳語刷出來,看來這是這裡的街區工作的重點。

過去十五年的移民大潮, 是由國家統一“整建制遷移”、 政策槓桿引導遷移、就業槓桿引導遷移三個部分組成的。整建制遷移初期起到了撬動西南人口稠密農村的作用,雖然人數比例不多,但是起到的

帶動作用不可估量。

整村安置過來之後,很明顯發生的變化就是文化與生活習慣的相互交融。比如在這兒一片地方,湖南老鄉的口音開始夾雜著粵語,而當地東莞人越來越能吃辣。

拐過一個彎,張紹群看見了刷牆的另一行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