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有好的也有壞的
章節報錯
第十二章,有好的也有壞的
《1968年度世界各國經濟增長資料相繼公佈》“1969年,美國gdp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第一層核驗之後統計資料為1.02萬億,繼續居於世界頭名。而且,美國與世界第二名有6000億美元以上的差距。”“第二名蘇聯自報年度gdp為3840億美元,與1967年幾乎沒有增長。分析家認為,蘇聯要麼是柯西金改革帶來的經濟刺激效應已經逐漸消失,要麼是其國內對gdp的統計非常粗放和隨意。無論哪一
種猜想,其實對於蘇聯都不算是好事。
“第3、4、5名是三個超速發展的經濟體:日本、聯邦德國、中國不含港臺)。”“這三個國家的家gdp排名相對位置與1968年相同。另一個相同的地方是:三個國家的年增長率都在16以上。”“日本從1486億美元增長到1745億美元,年增長率17.4。聯邦德國從1440億美元增長到1686億美元,年增長率17.1。中國從1410億美元增長到1667億美元,年增長率18.2。”“日、德、中三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遠高於第6、7名的法國和英國,在幾年前尚與三國並駕齊驅的英法現在已與中國相差了近300億美元,在可預見的未來已無可能超過中國。”“與此同時,我們或許還應關注其他幾個正處於高速發展中的經濟體:韓國、中華民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它們的經濟增長率甚至不亞於日、德、中三國。當然,由於這4個經濟體的規模較
小,在某一年度發生階躍式的增長是很正常的.…
雖然在世界經濟體中的排名沒有發生變化,不過現在中國也算是跨入了人均gdp200美元的俱樂部。1667億美元,簡單粗暴地說就是,現在蘇聯的gdp大約是美國的40不到,中國相當於蘇聯的40略強,中國的gdp等於美國的16。至於今後的走向,現在國際上的經濟分析機構一致認為,德國遲早會退出“三駕快車”的行列,日本和中國會一騎絕塵往前沖。原因沒那麼複雜:這兩國的貨幣很可能要升值。日本就不用說了,美國早就發現日本依靠低值貨幣大肆擴大出口,吞吃市場太多已經到了美國都有點警惕的地步。
中國和日本情況類似。在關貿總協定的回合會議上,美國第二次提出中國人民幣被低估,應當升值到合適的彙率,否則應對中國徵收特別關稅。美國提出的這個主張還得到了不少國家的贊同。中國提出的反對意見是中國的彙率是有切實的商品比價作為基準點的。美國反對中國的反對意見,說中國把小麥價格作為基準點是不對的,中國的農業生産由於人多地少、機械化程度差等因素,糧食生産的成本天然就高,拿糧食價格作為基準點並不合適,尤其中國還
是拿售價0.45~0.55元一斤的”議價糧”作為價格基準點。
美國認為,如果以工業品價格作為基準點,那麼人民幣合適的彙率是3人民幣兌換1美元。即使採用工農産品混合基準價格衡量,那也應該是4:1,而不是現在的5人民幣兌換1美元現在總的情況就是,日本和中國都在拖,看看誰先拖不下去了升值貨幣。一旦中國和日本的貨幣升值,那肯定會是大幅度升值一一這不就一瞬間把德國超了麼。..“1969年,世界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是8500億美元。”“中國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是770億美元。還不到世界的10。”“這個數字低嗎?低,但也不低。”中央的1970年經濟工作會議,陳法在短短幾分鐘的講話裡,說了十幾次“資本”。不知道列寧和斯大林的棺材板動了沒有陳:“首先一個資料呢,我們1969年的gdp是1667億美元,佔世界的5左右。而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佔了世界的8左右。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的積累率,比較其他國家,還是處在比較高的水“我們八億人勞動一年所創造的財富,有的是穿衣吃飯用掉了的,這部分沒有形成固定資本。有的財富是大樓、工廠、機器、公路、鐵路,這些是長效存在的東西,而且是生産資料,這就是固定資
平。本。
“比率高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的消費還是被稍稍往下壓低了。”“當然,現在我們這個壓低的幅度,比起前幾年來說,已經是天大降低了。”卓炯:“日本最近在盤點他們過去的十年,其中他們誇耀得最多的一項成就是,他們實現了1960年提出的&039;十年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其實我們雖然沒有誇耀,但在過去十年,實際上也達到了國民收入的倍增。所以,在積累和消費的平衡方面,我們還是落在了正常區間內的。”
顧準:“日本在過去10年,工人的平均工資增長幅度很大,差不多是1960年的260,扣除通貨膨脹指數,實際的工資增長是184,四捨五入確實也算是倍增了。我們呢,過去十年工人平均工資漲幅是75,1.75倍。但是,過去十年我們城市的就業人數增長了80,1960年的1.8倍。如果按工資總額計算,1969年全國工人的工資總額是1960年的2.55倍。
陳法:“過去十年工人平均工資的增長效果很好,在七十年代,我們還得翻倍地往上漲。”
漲工資當然對工人來說是絕對的快落國企的基準工資提升了,績效工資的帽子也隨著上升了。在農民工的勞動力市場,各地也硬頂著把法定最低工資從20元漲到25元再漲到現在的35元。漲工資=消費能力增加,消費能力增加意味著有更多的錢從城市流動到農村,到農民手裡一一能賣出去更多的農産品了。如果農産品沒有那麼多,就會一一會漲價。但不是所有農産品一齊漲價。某類農産品漲價會刺激農村生産出更多的此類産品,到價格回落的時候,總産值還是上去了。除了農産品之外,還有輕工業産品,但這也最終會落到農民或者說農民工手裡。國家連續上調工資的另一個底氣,是來自農産品進口額連年高速增長。工人增加的工資終究還是有一個固定的比例會用在吃喝,以前擔心國內的農業産能增長有上限,因而工資總額的增加也不得不
設一個上限,現在這個上限可以再上調一點。
在打通了貨幣和商品流動的通道之後,漲工資就成了農民和工人都受益的事。這時候人們發現,1956~1966年為了全民解決溫飽而做的建設,其實本身就為這10年的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瞭解決溫飽,道路交通建設完善了,幾乎所有的農村都納入了商業貿易體系之內。農民先是習慣了透過公路網從外面買化肥而不是靠天吃飯、從外面買衣服而不是自家織布,現在又習慣了把自己
的豬和菜賣到城裡去。
為瞭解決溫飽,糧食和主要農産品的産量提上來了,於是,現在中國的城市化程序實施起來就沒那麼難了不過這一切的基礎還是一一國企或民企真的能給工人發的起這些工資。工資的增長是在保證企業的利潤、留夠産業發展技術升級的資金之後才增長的,不是吃光喝光,更不是當褲子發獎金。
1969年的世界,有的國家經濟好,但也有的國家經濟壞。兩個印度一一印度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就是兩個壞掉了的國家。
這倆國家還都是人口大國。印度現在的問題是一一它和歷史中不同,1969年的印度在外交和經濟上還是稍稍偏向於蘇聯的局面,並沒有抱上美國大腿。其實,因為1968年8月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現在印度也有點忌憚蘇聯了。但怎麼說呢,一來外交有慣性,二來印度又不是捷克斯洛伐克,不用擔心蘇軍會來推了新德裡;而且吃蘇聯白給的援助也
還挺爽,所以印度一直就沒有堅定自已騎牆派的決心。
畢竟向英美法這些老牌殖民帝國舉起白旗,不太符合現在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所以,到1969年,印度的經濟出問題了。計劃經濟體制在蘇聯自已效率都是越來越低下,讓佛系散漫的印度人執行計劃經濟,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樂。(印度國有經濟比例最高的時期,國企産值佔工業總産值的57)印度尼西亞則和印度不太一樣,印尼是屬於把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弊端給完全暴露了。印尼經濟危機的爆雷是從1969年10月雅加達的銀行破産潮開始的。10月、11月兩個月,銀行破産潮導致印尼大約有1100萬儲戶的錢取不出來其實基本上等於是丟了),繼而導致大批小工廠小企
業破産。至1970年1月1日,印尼的失業率從之前的3增加到21。
銀行破産潮當中,在印尼的外資銀行有境外靠山所以抗住了風暴。但在11月,看天批印尼中小銀行破産,這些外資銀行出手了,用抄底價格收購銀行,並且一一這些外資銀行表示不會償付那些儲戶已損失的存款。
大概在12月底,雅加達市民就時不時在街頭散步遊行,抗議外國銀行吸血。就在這印尼全國經濟哀鴻遍野的時候,中國罕見地對這個南洋穆斯林國家表示了關注。1月25日,“廣東”號巡洋艦率1艘驅逐艦、1艘補給艦的遠航編隊,從廣州出發,穿過南海,在美軍2艘軍艦的尾隨監視中抵達雅加達訪問。中國並不是對印尼搞什麼武力恐嚇,至少現在不是。只是中國在密切關注印尼的形勢,在合適的時候,中國也不介意稍微影響一下其國內民眾和政治團體心態的變化。因此,與”廣東”號友好訪問相對應的,是中國外經貿部的代表團抵達雅加達,與印尼簽署了5筆總值4500萬美元的經濟合同。4500方美元大約是現在印尼國庫外彙儲備量的9倍。..)從印尼購買的鐵礦,從每年200萬噸直接翻到600萬噸之前規劃了很久的印尼銅礦,中國決心要擴天開發了。煉銅不是隻有銅礦就能煉的,生産銅要用水耗水大戶)、要有電,此外最好還在印尼就地生産煉銅所必須的一些化工原料。
中國投資在銅礦附近蓋發電廠。為了給發電廠供煤,還投資了一個煤礦。為了把煤從煤礦運到發電廠,還修了35公裡的鐵路。化工原料方面,也用差不多的套路蓋工廠。這一系列的合同除了給印尼至關重要的美元收入之外,還直接創造了4方人的就業,此外間接創造的就業崗位還有6~8方個,這對現在風雨飄搖、失業率高到天際的印尼,是一劑非常強的“經濟穩定
藥”。
北京。“外貿部的代表團剛剛抵達雅加達,不過呢,外貿部歸外貿部,總參歸總參。外貿部根據中央的指示做事情,我們也是根據中央一一中央軍委的指示做事情。”陳士架召開一個小會議。總參謀部這幾關抽調人員組成了一個特別的推演工作小組。陳士渠:“你們的工作是,推演這樣的情況:當印度尼西亞因種種原因,發生國內騷亂、暴亂、軍人政變、街頭革命,繼而引發針對華人華僑的種族仇殺的時候,中國所應採取的最優應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