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連續作戰,不眠不休(第2/3頁)
章節報錯
劉英勇:“不行,隨時會有餘震。
劉長垣:“我還要飛到唐山周邊看看郊區的縣鄉鎮,評估損失情況,這些地方的破壞烈度也非常高。
劉英勇:“我要去西南線進入唐山的公路,薊運河公路橋那裡,我們各自分頭行動。
至1976年7月,唐山市常住人口85萬人。在中央過去十幾年不動聲色的産業轉移下,在全國實際城市化率近50的背景下,唐山常住人口數字卻比原歷史位面的唐山市少很多。
主要是由新建在海邊的唐鋼新廠為核心,帶出來了批唐山的企業,最後圍繞唐鋼差不多形成了一座新城市,從幾年前開始,唐山人就把這座新城市叫”新唐山”。
新唐山有69萬人口。在地震中新唐山也受到了影響,但由於不在震中以及建築幾乎全為新修的合乎抗震標準的建築,新唐山的損失比較輕微。離新唐山不遠的樂亭也差不多,雖然樂亭縣是個歷史老
成,但在環渤海經濟開發的大潮下人口從原來的3萬漲到42萬,可想而知樂亭現在就沒幾棟老樓。
天津寧河區受地震的破壞反而比新唐山嚴重,寧河區的舊房子太多,且地質和唐山樣松軟。
7月28日的朝陽升起時,第1軍第1師戰鬥航空旅的直升機已抵達唐山展開救援。救援人員用直升機裝載和吊掛的十幾臺小型搶險機械,到中午12點時共救出5000多人。
除此之外,直升機集團中的森林滅火直升機迅速撲滅了唐山市內的3處火災,阻止了這種地震時最為兇險的次生災害。
在12點之前,上午8時, 第一支地面部隊進入唐山,這是第1軍第2師的摩托化部隊中的裝甲人員輸送車。兩個營的兩棲裝甲車在摩步團團長帶領下直接涉水強渡薊運河,為唐山帶來了100多噸食品、
急救包和兩百多個人手。上午9時, 第1軍的大部隊透過臨時搭建的浮橋也抵達了唐山。
這是西南方向的救援力量。東南方向,雖然天津寧河區也有嚴重的災情,但從天津也向唐山派出了救援隊,至中午時分,野戰醫院的第一個集裝箱屋運至指定地點進行安裝。
東北方向有我軍的另一個陸航旅 38軍112師戰鬥航空旅,該旅的近200架直升機也是淩晨動員,日出之後抵達秦皇島,在秦皇島加油和加裝物資之後,於上午9時左右抵達唐山。在戰鬥航空旅身
後,38軍全員正在沿著公路向唐山開進。
除此之外,北京軍區、沈陽軍區的民兵、預備役部隊也在進行緊急動員。
參加過印尼救援的一千多專業救援隊伍成了整場救援行動的專業核心。在他們的指導下,野戰軍部隊有序進入唐山的各個重災地段施展救援。
到28日下午,兩個戰鬥航空旅的直升機被重新調配,其中的23改為救援唐山周邊的農村和城鎮一唐 山市區已經有大批地面開進的部隊救援了,而周邊小村鎮有很多地方公路在地震中癱瘓,只有直
升機能夠進去。
除了直升機,摩托化部隊的6g裝甲人員輸送車也差不多能做到”使命必達”。63式是履帶式車輛,無需公路,還能無裝備涉渡江河,可以裝載一個班的人員,還外加一兩噸物資。
唯一的問題就是認路。雖然營長連長識路,很多裝甲車車組不認識路。但這個問題倒是不難解決,雖然裝甲車沒有衛星導航,但是直升機有。於是在唐山周邊,時不時可見裝甲車跟著天上的直升機
包,直升機朝哪個方向飛,裝甲車就朝那個方向開,直至進入村莊。
“這一天,看起來情況好像也不是那麼糟糕。
“不要過分樂觀,現在還不是樂觀的時候。”
7月28日傍晚。
劉長垣、劉英勇把救援指揮部前移到了唐山郊區。
下午6時,唐山迎來了一次極大的餘震,7.4級, 都不知道這是大餘震還是唐山根本就是一次雙地震。
但是,在協調指揮和擔當救援核心的“印尼大隊”的努力下,所有在場的倖存者、救援隊都做好了防止隨時可能出現的餘震的準備,已經救出來的人基本沒有再增添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