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蘇聯提前進了icu

3月6日,蘇共二十五大閉幕。

在一天前,3月5日,兩會開始。

1976年的兩會不是換屆大會,但是會討論一件(或者說兩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1、是否可在1977年1月1日, 取消全國的城鎮居民糧食配給制度(糧票制度)

2、在取消糧票制度後,是否可在1977~1980年,從試點省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逐漸取消農業稅

取消糧票制度,這在全國範圍已經討論了很久,基本上是眾望所歸。

現在全國人均糧食産量已經超過400公斤。原歷史位面全國人均糧食産量穩定突破400公斤是在90年代初,原歷史位面取消糧票也是在90年代初。

所以,此時群眾對糧食、糧票的看法與90年代初也是差不多的:自家糧本上的糧食,基本上吃不完。

個成年男性一一個月2斤,如果是重體力勞動者比如煤礦礦工,一個月45斤。飯店裡點碗米飯,那裡面大米其實只有50~60克, 兩多點。

國家糧食供應穩定充足,這時候糧票就成了讓農民和居民感到不方便的”礙事”因素。

出個差要往自己錢包揣一疊糧票 ,拿糧本到糧管局糧管所兌換。在糧本上寫”10公斤”,發你10公斤全國糧票,一兩二兩,大疊。雖然現在糧票能隨便兌換,可你總得跑一趟糧管局,這不煩嘛。

說到糧管局,這就涉及到另一個龐大的機構,糧票的發行、管理機構,從糧管局糧管所一直往上到國務院,50年代曾有一個單獨的“糧食部”,與農業部並列。後來併入農業部了,但糧食部的業務也

歸農業部了,相關的編制大堆。

讓這一套糧食管制系統運轉起來,每年的人力成本是27億元。

取消糧票沒什麼懸念,農業稅出臺取消的步驟方案也有大機率透過。

當前農業稅稅率是10,全國糧食産量接近4億噸,所以農業稅收入4000萬噸...並沒有。實際上是3200萬噸,因為此前部分特別困難的地區農業稅已經免了。糧食農業稅的收入摺合200億人民幣,

再廣泛一點,經濟作物、林木等等廣義的農業稅收加起來400多億。

1975年財政收入5000億人民幣,即相當於gdp總星的22。

幾年前農業稅在財政總收入中的佔比是10~15,現在已經下降到不足10了,從口袋的充裕度來說,可以取消農業稅了。

不過,對於發達地區,農業稅取消與否是不太重要的,部分地區則要財政返還。這主要是一些糧食産出佔經濟總量很高、工商業相對不發達的縣。在過去,按照國家制定的規則,收上來的農業稅是

先就地滿足本縣公職人員以及城鎮人口的糧食供給,如果還有剩才上調在全國範圍內統分配。

如果取消農業稅,這些公職人職員吃的糧就要花錢了。如果是農業大縣兼工商業不發達縣,那麼地方財政就入不敷出。

因此,此次兩會會在這方面引出大量的話題。

取消農業稅是個人都能想到肯定是好事,國家聲望+10領導人聲望+10,每屆領導人都知道,甚至古代王朝的君主都知道。但知道歸知道,能不能實施就是另一回事了。田賦佔歲入半數的古代王朝

做不來,某些時期全國財政收入只有2000~3000億人民幣,中央也沒膽子取消500億的農業稅。

在中國的報紙和電視新聞節目中,兩會召開的訊息也覆蓋了蘇共二十五大和“警戒”號鎮壓事件,不報道這些爛事了。

不過,在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之外,其他的報紙媒體還是有一些持續的報道。

經濟觀察報對柯西金最後做的蘇聯經濟總結彙報做了長篇分析。

作者首先注意到柯西金說的,1980年 蘇聯鋼鐵産量要達到1.6~1.7億噸,由此得出結論就是在中國或者說中蘇的這個小經濟體系內鋼材會持續緊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