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這個人,在歷史書上留下過名字(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四十八章,這個人,在歷史書上留下過名字
中南海。
列寧格勒下午,北京夜晚。
書記處除習之外的其他四位,加上正在北京的科技小組聶帥,現在都在中南海的小屋。
第一個公文包,資訊量不大。
第二個公文包,那一百多期《檔案》涉及蘇聯的專題裡面沒找到與蘇聯艦艇叛變起義”吻合的事件,1975、 76、 77年都沒有。當然也可能實際上發生了,但沒入《檔案》節目製作組的法眼,於是就
沒收錄進去。
第三個公文包,蔣築英的電子書大雜貨鋪手機裡收了一本《19171986: 蘇俄興衰69年》,沒有艦艇叛變起義。陸軍倒是有,1986年侵阿蘇軍兵變。這次兵變影響深遠,可以說直接導致4個月後蘇
聯重組。加上1985年之後歐元人民幣逐步撬牆角最後1987年美國大蕭條導致經濟崩盤,冷戰自此結束。
所以,現在列寧格勒的事時間對不上,連軍種也對不上。
但身在莫斯科的習團長卻說他從直覺上感覺這次艦艇叛變事件不簡單,可能會對今後蘇聯的命運産生深刻影響。
鄧主席:“我們現在兩眼一抹黑。連哪艘軍艦造反了都不曉得。起事的領頭人是誰,也不曉得。”
陳澐:“但習團長認為這件事很嚴重,老習在這方面的感覺還是很敏銳的。況且從瞭解到的情況,25大的第=天休會,‘發生涉及國家安全的重大緊急事件&039;,這是他們在會場上對外公開說的話,這句
話可以說意味深長。
“照片,傳真照片!”
中南海小屋的“屋主”小戴簽收了一個檔案袋,從屋外快步進來:
“各位領導,莫斯科的大使館發來的傳真照片,是今天上午我們的代表團用傻瓜相機抓拍下來的!剛洗出來就上傳真機了! ”
按照照片附帶的說明,這是早上8點左右,大會就要開幕前一刻拍到的,當時勃列日涅夫剛掏出講稿,有個人上來對著他的耳朵嘀咕好一陣子,然後就休會了。
照片共5張,傳真損失了不少畫素,因而只能模模糊糊看個大概。但就算再模糊,這幾張在十幾秒之內連續拍下來的照片拼在起,還是能大概還原當時的現場。
“他這表情,是不是很震驚”
“看起來,勃列日涅夫此時已經意識到這是一件很麻煩的大事。 ”
列寧格勒。涅瓦河口。
“瓦列裡薩布林,以及警戒”號剩餘的所有人員:”
“你們必須停止當前的叛亂活動,放棄對戰艦的控制,上岸投降。你們還有4個小時離開軍艦,這是第二次警告!
國家安全委員會(kgb) 的大喇叭車又出來放了通廣播,和四小時前相比,廣播詞路有差別。
第一次警告之後自然是第二次警告。至於什麼時候出“最後警告”,不知道。而且,理論上也不需要等到“最後警告”過後才發起進攻。所以,這一套廣告詞屬於可軟可硬的靈活話語,威懾度可以變化。
不過在二十分鐘前,薩布林已經下令讓艦上一上部分部門的水兵離開:動力、輪機、操舵的水兵可以走了,反潛武器的操作水兵也可以走了。
因為離艦是完全自願的,即便薩布林下達了命令,這些部門]的水兵還是有幾個自願留下來。
六十多名水兵乘著充氣救生艇劃到河岸,現在警戒”號上還有130人。
然而讓“警戒”號上剩餘的人員感到震撼的是:撤離軍艦的60多名水兵剛到岸上,不知道之前藏在哪裡的大批穿制服的人員突然出現,把這60多名水兵全部掀翻、戴上手銬,確保一個都逃脫不掉之
後,這才像押送罪犯一樣集體往後送。
這一幕的確震撼到了所有人,自此之後,薩布林和艦長格雷戈裡新下了一道命令:所有上甲板、艦橋外面做事情的水兵都要注意找掩蔽,不要長時間呆在一個位置不動,當然最好還是別上甲板。
至於薩布林,也在格雷戈裡的建議下,把指揮中樞(也就是兩人常呆的位置)挪到了艦體內部的軍官餐廳。在艦橋太容易被坦克炮一發入魂了。
“政委同志,剛才我們確認,列寧格勒的ogas徹底關停了。”
薩布林剛才抽空小睡了1個多小時,在他睡覺期間負責值班的亞歷山大謝因說。
“真遺憾。亞歷山大,你就是列寧格勒人,你能想個辦法,讓我們發出自己的聲音嗎”
亞歷山大謝因:“我一 直在想, 一直在想...
.....
芬蘭灣上空。
“列寧格勒周邊有強電磁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