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萬裡長江第一壩(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三十七章,萬裡長江第一壩
湖北省宜昌市,沿長江上游6公裡,葛洲壩。
葛洲壩原來叫”擱舟壩”。長江南津關下游的這一段河道,因為江面水流橫流流速較大,船家如果操控不小心就很容易把船擱淺在江心的這一座沙洲上,因而得名。後來船家為了吉祥,把擱舟改了個諧
音,成了“葛洲壩”。
江心有一座小島或者沙洲,這般認為是修建水利樞紐工程的上佳地段:
修建大壩需要截流,而江心島把江河分成左右兩道,這就可以先截斷其中的一段江水,修建大壩的一一段。這時候江水從江心島的另側自然流過,江河並沒有堰塞,兩岸居民安全,甚至不影響通
大壩的這一段修好了,就把截流的土堰刨開,恢複過水,而把江心島的另一側截流, 繼續修建大壩的另一段。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在1970年正式開工,1974年1月大江截流。
(原歷史位面也是1970年正式開工,中間因2次停工修改設計,1980年才 大江截流)
1976年1月1日,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大壩修築到了47米的高度,這是大壩設計的最大高程。
當然,現在還不能說葛洲壩建成或者“接近建成了,只是大壩有其中一部分砌到了那麼高而已。大壩主體基本完工要到1978年,第一臺機組發電要到1980年。
10年在世界第三大河長江的中下游幹流修建一座水利樞紐工程,這個修築速度在世界的水利工程中算比較快的。
但不是絕頂的快。
因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以70年代世界水利技術的角度看,不算”高難度工程”,這樣的規模和難度,10~12年初步建成是正常的範圍。
長江到葛洲壩這兒,已經出川入鄂,也就是流出了三峽,進入了水流舒緩的河段。這就讓葛洲壩的設計以及施工稍微容易一些。
主要是因為地形平緩,長江的高差不算特別大因此水壩也不需要修很高,47米就足夠了。相比之下,現在正在前期論證規劃的三峽工程,水利專家列出了幾個粗略的方案,高程最低的個都有150米,最高的設計方案195米。
其次是葛洲壩一帶的地質比較穩定,易於施工。
攔水高度不大還有另一個便利條件,那就是庫區移民較少、完工後庫區地質變化尤其是山體坡體應力變化量不大,比較好預測。
鑒於以上因素,國家決定在葛洲壩對長江幹流進行首次截流,修建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灌溉、航道改善等職能的水利水電樞紐工程。
葛洲壩工程也是一項國際合作的工程,中標參與建設的國外公司有美國紐水’(紐約州水利制造公司)、法國杜美思(萬喜)、大馬賽,義大利托諾、德國霍爾茲曼等。
工程總概算為48億元,摺合12億美元。葛洲壩總裝機容量達270萬千瓦,全國當前最大的水電站,年發電量150億度。雖然建設週期長,但是建成之後收錢能力也很強。
人民大會堂。
“黃河奪淮後,歷史上曾提出多種治理措施,並實施了一些工程,但並未解決洪水問題。1950年淮河洪水之後, 政務院制定了“蓄洩兼籌”的治理方針,大規模治理淮河的計劃得以展開。&039;
“但限於五十年代的財力以及工程技術能力,從1951年開始修建的蘇北灌溉總渠只是一個部分部洩洪水道,以灌溉為主,兼具排洪能力,它並不是一一個真正的淮河出海口。”
“我們現在規劃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在蘇北灌溉總渠,其中約有23的河段與蘇北灌溉總渠平行,西透過二河與洪澤湖相通,東北流經清浦、淮安、阜寧、濱海,與京杭大運河、通榆河立體交叉,至
扁擔港入黃海。水道全長163.5公裡。
“水道主體工程的施工週期大約5年,設計行洪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預計工程總投...104億元。 ”
人大常委會在聽取水利部提出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設計彙報,水利設計總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水等等單位來的水利專家列席參加。
工程總投資非常嚇人,比兩個葛洲壩的投資還高,平均每年投入20億人民幣進去。
不過錢不錢的,只要拿得出錢,就不是問題。這個設計方案在草案審議的時候,財政部表示,他們有辦法解決這每年20億的經費。
但是,光是解決錢的問題,並不意味著解決了所有的前期問題。
在今年3月“兩會”最後透過工程上不上馬的決定之前,還需要在技術上確認這到底可不可行,這個工程是不是非建設不可。
在技術方面,水利設計總院、武水錶示技術上沒問題。而工程的必要性,水利部又做了更詳細的闡述。
過去26年的淮河治理都可以歸類為打補丁,到現在補丁已經打到了極限,必須要有一一個根本性的解決方案。 比如淮河中游地區落差較小,河道曲折,外加黃河奪淮以來泥沙不斷淤積,使得洪澤湖底海拔高於蚌埠段河底,形成倒比降,無論怎麼修渠疏導,行洪都不暢。
除了自然地理的問題外,技術專家還表示,淮河現在還擔負著一項以前從未擔負過的任務:把沿途的汙染帶出海。
現在的淮河流域可不是原歷史位面1975年的淮河流域,大大小小的工廠林立,石油化工煤化工三酸一堿,鋼鐵有色化肥機械,外加食品工業,盡管現在國家有汙染排放控制的法律,但以70年代的技
術,大部分工廠還做不到廢水零排放,最後都得要淮河帶走。
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