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蘇聯王朝1975(第2/3頁)
章節報錯
史密斯是6月15日~17日去的列寧格勒。從列寧格勒的街頭到郊區的工廠,與以往相比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當然要是有不同那可能就反而是壞事,因為在ogas執行之前,列寧格勒市區是繁榮熱鬧
的,公路鐵路是正常執行的,工廠是突突冒煙的。
因此,像史密斯這樣走馬觀花地看過去,似乎並不能看出來什麼,要想知道0gas的執行效果,非得在比較高的高度,站在能夠統計到全列寧格勒州工農業生産的地方,才能看得清楚。
但又不能完全相信蘇聯的統計局。《紐約時報》 恐怕需要想個辦法接觸一下列寧格勒州級別比較高的官員,請他談幾句這方面的事才行。
史密斯在列寧格勒雖然沒看到ogas的執行“後臺程式”,但卻看到了一些表象, 這些表象他在莫斯科和其他蘇聯城市也見過。
比如缺貨。
到。
在蘇聯,缺貨的商品數不勝數,雖然不是永久性的缺貨,但問題在於誰也沒法預料它什麼時候有貨。因此,地毯、廚具、時新服裝和鞋子、陶瓷餐具、質量好的牙膏、毛巾,一律需要排隊才能買
産品的質量是蘇聯消費者另一個頭疼的問題。1973年底 曾公佈過一份市場調查報告,說在商品貨架中出抽檢的結果,每8雙蘇聯産的皮鞋當中就有1雙不合格,而中國進口的運動鞋,在商店中抽檢了
120雙,不合格的0雙。在這次出”事故”之後,蘇聯輕工業部禁止了這種商品質量大調查,尤其是禁止寫成報告發表。
根據史密斯的調查探訪,蘇聯老百姓現在還有種觀點:“五年前商店還有點兒好貨,現在越來越不行了”。
這是因為1971年召開的蘇共24大。根據這次大會的決議,蘇聯將花大力氣解決生産消費品的能力不足問題,加強輕工業和農副産品供應能力。而在輕工業和農副産品供應能力上來之前,蘇聯...把
進口給裁了。
從1972年開始,蘇聯從中國進口的輕工消費品逐年削減,1974年的進口量只有1971年的80。
看起來三年只削減了20,但又考慮到,蘇共24大之 後蘇聯連續提升全國工資,1975年工人的工資比1971年提高了35,....提價暫時不考慮,於是這顯然就會導向一個結果:緊缺。
於是,1965~1971年,不少曾在面向市民的普通商店裡就能買到的中國貨,現在只能出現在“特供商店”中了。
在莫斯科,離克裡姆林宮不遠,跨過兩條街,在格蘭諾夫斯基大街有處建築,這個建築外任何時候都能看見兩排黑色的擦得閃閃發亮的小轎車停在那兒,所有的車上都有司機,有的車引擎都沒熄
火。
司機們對街邊樹著的“禁止停車的牌子視若無睹,警察也從不來管。時不時會有人辦完事情,行色匆匆地從建築裡出來,拎著包上車離開。
這裡掛牌工作的單位是”身份證、護照辦理處”。但在一樓的辦理大廳和二樓的辦公室之上, 3、4層都是特供商店。坐著黑色高階轎車來這裡的人都不是來辦身份證的,而是到特供商店購物的。
在這裡可以買到中國最新款的彩電、冰箱、洗衣機,可以掛在腰帶上的小錄音機,奧地利手工長筒靴、英國和義大利的高檔西裝、法國香水、甚至可以訂購德國的旅行拖車。
除了外國貨,一些蘇聯商品基本上也只有這裡才能買到:裡海的黑魚子醬、鱘魚罐頭、燻鹿肉、摩爾多瓦的葡萄酒。1974年, 特供商店體系首次引進了中國的冷鏈物流系統,從此在商店裡還能買到
貝加爾湖鮭魚一 雖然凍成了冰坨坨,可它真的是新鮮的。
中國向蘇聯出口冷鏈系統是中蘇兩國的公開新聞就報道過的。只是在這個冷鏈系統執行一年之後,中國有貿易代表對記者吐槽,說蘇聯的冷鏈系統實際上變成了“小份樣品運送系統”,這導致整個冷鏈
運輸體系的成本極其高昂。
一公斤鮭 魚從貝加爾湖運送到莫斯科或者列寧格勒,在特供商店裡2.2盧布一公斤的價格賣出去, 但實際上折算起來的話,蘇聯的工業和物流系統為每公斤鮭魚付出了15盧布的成本。
其實本來沒有這麼貴的,如果不是運送一兩噸而是 數百噸地運輸,物流費用不會超過0.5盧布公斤。
在莫斯科、列寧格勒都是高階幹部密集的地方,因此特供商店規模巨大,都是佔兩層樓的地盤。此外蘇聯的特權制度有它自己的規矩:依職級的高低決定特權的大小。
海軍元帥和中央委員一個待遇,但海軍將軍、州黨委委員就沒有無限免費供給,而是定額的“特殊配給卡”。再低一點,終於輪到科學家、教授和中層幹部了,他們享有的是”減價供給”。雖然都能進特
供商店,但是購買力是不一樣的。
除了特供商店等級不同,特權還顯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住宅面積的額外照顧,比如子女成績一般也可就讀名牌大學並落到好的單位工作。
史密斯估計,在蘇聯約有兩百萬人占人口的1,屬於特權階層,如果算上他們的親屬,那還大約有300~400萬。
勃列日涅夫認為,這個階層是蘇聯的“神經中樞“他們是幹部隊伍,幹部隊伍是維系蘇聯國體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