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小民瑣事(第2/5頁)
章節報錯
1959年~1960年,1、 2號高爐先後進行了停爐大修(重建), 這次大修把高爐容積從584立方米提高到633立方米,加上其他技術改造和流程最佳化,日産生鐵量從200噸提高到450噸,也就是年産15
1975年,在仔細考慮過到底是進行第二次停爐大修還是廢棄拆除之後,鞍鋼決定停用這兩座高爐,1號高爐改博物館,2號高爐拆除。
原位面因為種種原因一拖再拖、拖到死也未成的東北老工業區技術升級改造,在本位面從六十年代中期就逐漸開始了。鞍鋼1、2號高爐停用算是掃尾的幾件事之一,因為鋼鐵業的確工業裝置壽命很
長,五十年的高爐能用,八十年的高爐也能湊合著用,也就是噸鋼成本高“一點”, 碳排放厲害一點, 操作人員多一點,安全性差一點....
所有的這些“一點“加起來,就能湊出兩個大字:“淘汰”。
...
在轟隆轟隆的爆破聲中,霍順山拎著東西出廠,去鞍鋼廠區附近的公墓。他有不少的老夥計在這裡。在墓碑寫著”羅師傅”的墳頭,霍順山給倒上了一盅酒, 再去除一大包雞架放在墓碑前,頓時公墓彌
漫著一股子椒鹽雞架的香味。
“三十八年了。”
“羅師傅,過兩年我也退休嘍。您要是活到現在,是七十歲了還是八十歲了唉,你都沒跟我們說你的全名,也不知道你哪年生的。
“這個,是雞架。本來是應該來一整隻雞的,可鞍山到處賣的都是拆散的雞,胸脯肉堆堆,雞腿堆一堆,雞翅堆堆,都是在工廠裡切開的。沒有完整的雞,那就雞架吧,這個東西開始我也看不
上,可吃了才發現,味道還挺好,尤其適合下酒。
“我要退休了,咱們的2號高爐今天就天退休了。真沒想到啊,這個高爐比我退休得還早。”
“那些小家夥現在都說一堆我都聽不懂的名詞,什麼噸鋼成本,什麼碳排。總之說到底就是一一個意思,2號高爐,和我一樣,都是不中用的老家夥嘍。”
“可你還不能對那些小家夥發脾氣。鞍鋼的錢,利潤,主要就是這些小家夥們掙到的。我今後的退休金呢,也是指望他們給鞍鋼集團掙。
“今天就聊到這兒吧,我去那頭看看栓子虎子他們兩兄弟。
1917年出生的霍師傅還有兩年就退休了。其實前些年體檢的時候醫生就發現他身上好幾個慢性病,其實按廠裡的標準可以提前病退,畢竟那時候霍師傅都抱孫子了,二兒子的媳婦也懷上了娃。但霍
師傅還是覺得不放心,繼續在崗,後來不在2號高爐幹了,又跑到營口的技校給鮁魚圈的鞍鋼新廠當實習教師。
在霍師傅工作的2號高爐,過去五十六年的時間一共有15名鋼鐵工人死在它旁邊,其中日管和日佔時期11人,新中國時期4人。
這15名鋼鐵工人當中有10人是霍師傅的工友,10人下葬的時候霍師傅都在場。
霍師傅記憶最深的一次是1937年, 還是二十歲毛頭小子的他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師傅老羅死亡。那次是焦炭質量不過關,鐵水出爐的瞬間發生了次”小”爆炸(沒有傷及高爐結構),爆炸讓一坨鐵水
飛濺了出來,當胸拍中老羅師傅。老羅胸口當時就成了 團火,霍順山和工友們拍打澆水把火弄滅,這時候才發現老羅師傅早已沒了氣。
老羅當時其實也就四十歲左右的樣子,沒對工友說自己的年齡,沒說出身背景。但是老羅識字,有文化,對工友們也特別照顧,後來霍順山就直懷疑,老羅該不會是地下黨吧。
最讓霍順山膽戰心驚的一次傷亡是1944年,由於日本戰局不順、物資緊缺,滿鐵勒令鋼廠加班加點、加快頻率生産,結果出了事故,3名爐前工被倒塌的吊車砸死+燙死。
這些死在二號高爐周圍的工人,無論有沒有屍骸,都在鞍鋼後面的工人墓地立了個碑,霍師傅每到清明節都會挨個去看看他們。
從今天以後,霍師傅回鞍山,要緬懷的可就不止他以前的工友了,還得到鞍鋼博物館緬懷他的2號高爐。
...
在1965年開始的東北鋼鐵工業大改造過程中,鞍鋼、本鋼等鋼鐵廠都接著技術升級的時機,把自己的廠區向海洋方向移動。
鞍鋼和本鋼還都選擇了營口附近的鮁魚圈,在這裡建立新廠、建立鐵礦石碼頭,內陸地區的老廠區大批工人也遷移到沿海,老區縮小而新區暴漲,這兩個鋼鐵集團在最近兩年,可能都會徹底完成”戰
略搬家”的過程。
隨著鋼鐵業向海洋方向移動,整個東北的工業架構也在悄悄變化。依託環渤海地區的鋼鐵廠,錦州、盤錦、營口、葫蘆島等地出現了大批機械製造和加工企業,用海邊鋼廠出産的鋼鐵製造些機
械
甚至長春一汽都正在營口投資設立一個分公司,因為汽車也是用鋼大戶。除了用鋼大戶之外,從營口往南方運輸自己的汽車産品、或者出口自己的汽車,都比在長春更方便。
在他們後邊離海再稍遠一點的內陸, 也是一大批基 於便宜剛才的機械製造企業,只是越往內陸走,機械製造企業的拳頭産品就越‘精細”,精細就意味著剛才的用量小而加工附加值高,這種企業對鋼廠
與自己的距離不那麼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