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變化的歷史與變化的未來(第2/3頁)
章節報錯
就算革命戰爭年代聶帥的功績大家(中青年軍事幹部當中)沒有親身經歷的,最近這十幾年國防科技和軍事工業建設的成就,但凡是在軍隊或者軍事工業系統工作的人,都肯定耳熟能詳。
“1966年,美軍首次用電視制導空地導彈襲擊清華大橋,在我方提前準備的針對性幹擾之下,電視制導導彈打擊被挫敗,清化大橋安然無恙”
“此後不甘心失敗的美軍又嘗試了兩次,每次都無法對清化大橋構成致命傷害。”
“1970年,我們還是根據提前得到的情報,依賴充足的技術準備和人員部署準備,挫敗了美軍使用鐳射制導炸彈攻擊清華大橋的行動。”
“從1970年到1972年,美軍嘗試了多種方法,鐳射制導炸彈配合常規炸彈、滑翔炸彈等等複合攻擊方式都被我們化解了。”
“當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道理我們是懂的,現在我們在做新一輪的準備工作。”
在清華大橋原本就有中國軍事顧問團的一個工作組,以及一支鐵道工程搶修部隊。
工作組組長老徐介紹,過去幾年清化大橋不是從沒被命中過,但美軍的大多數共計都被擋了下來,少數落得比較準確的炸彈沒有對大橋構成致命損傷,因此比較好修。
越南戰爭打了8年,越方和美方在過去八年的矛盾對抗中都在不斷改進、不斷增強,這已讓越南戰爭在空地對抗領域的激烈程度超過了史實。
比如,由於設在南寧青秀山的南方防空司令司部的存在,越方總能對來襲美軍機群做出最準確的預計並瞬間確定最優應對策略,美軍不得不改進自己的空中戰役指揮流程,防空司令部反應快,那美
軍協調配置攻擊機群、重訂突防路線的速度也更快了。
在防空體系方面,史實上直到越南戰爭結束,北越的主力防空導彈仍然是s75 (薩姆2)和紅旗12, 但現在不是了。s75早已邊緣化,擔當中高空防空主力的是紅旗6,現在已經改進到紅旗6d。
防空體系的攔截能力增強,讓美軍無論高空還是中低空突入都要蒙受巨大的損失,因而漸漸放棄了轟炸機過頂轟炸的想法,“防區外投放的概念提前誕生了。
這時候可沒有戰斧巡航導彈或者ag86,美國空軍是趕鴨子上架,把5、60年代的慣導核巡航導彈改了改,做成常規攻擊的空射巡航導彈,b52由低空突防的戰轟、攻擊機護送進入,在距離目標
150~200公裡的地方就開始扔。
慣導系統的累積誤差在巡航導彈上是很致命的,美軍的這些空射巡航導彈在飛行1 50公裡後,落點最密集的區域大概是1000x1500米的一一個橢圓,但最近一年似乎美 軍研發出了效能更好的慣導陀
累,落點區間縮小到500x800米。
這樣的精度肯定打不掉單個點目標,但可以進行面積轟炸,比如發射幾百枚巡航導彈覆蓋一個工廠或者一座軍事訓練基地。 如果是一座城市, 那面積比工廠還要大得多,攻擊起來就更輕鬆了。
1968年之後,北越主要就是被這種防區外投放的原始巡航導彈炸,城市、工廠有好幾次中招,經濟損失和平民傷亡都很大。
“現在雖然日內瓦和談常態化進行了,尼克松也要來中國訪問了,可在越南戰爭的最後這個階段,地面戰鬥的烈度逐漸下去,但空襲和反恐襲可能成為雙方交鋒的主要方式,清化大橋的任務還是很
重。在上次美軍對河內的轟炸中,出現了地形匹配製導的巡航導彈
周興明問清化工作組組長。
“美軍一共發射了200枚空地彈藥,其中至少有30枚不是慣導,而是慣導加地形匹配製導。我們不僅觀察到了部分巡航導彈空中飛行軌跡的異常,還找到了幾枚中途墜毀的導彈殘骸,透過拆解基本可
以確認。
化大橋。
周興明:“地形匹配製導的巡航導彈精度比慣導高得多,按照我們之前自己做的試驗,如果地圖準確,地形匹配最終可以把導彈引導到目標30米範圍內,這意味著下一次美軍可能會用這種導彈攻擊清
組長:“我們已經提前做好了這種準備。地形匹配製導的巡航導彈有一一個特點,那就是它的攻擊航路是極其固定的,導彈從哪裡經過,掃描到的地形與彈載計算機中錄入的地形對比,因此這些導彈群
一定 會路過某些特殊的地標點,我們就針對性地佈置中低空防禦力量,在中段攔截這種導彈。
周興明: ”我現在正在想別的反制措施...幹擾雷達波,你覺得怎麼樣 ”
組長。“透過對墜落的導彈殘骸的分析,我們差不多搞清楚了這種地形掃描的頻譜,只是現在有一個問題,它這個雷達裝在導彈上,不是向前方掃描的,而是向下,掃自己肚子下面看到的地形,所以
它的接收機也是藏在導彈下方的,如果我們在遠處用同頻雷達照射,美軍的導彈可能不會發生影象紊亂。”
周興明:“我們還需要繼續研究這種導彈的特性,如果簡單的直線思維無法解決問題,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
組長: ”這就比較難琢磨了..
周興明腦子裡其實現在隱約有了個方案的雛形,但需要在戰場上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