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汽車已近,大飛機還遠(第2/3頁)
章節報錯
工會主席:“其實我更希望看見的是小陳你自己也掙錢買輛車。宋師傅他現在一個月拿一千三, 小陳你上個月拿了多少”
小陳:“工資獎金績效,全加起來三百七。”
宋師傅:“在青年工人當中,小陳已經算是特別優秀的那一類了。我像他這個年紀的時候可沒他這麼厲害。
工會主席:“繼續練,繼續往上升!什麼時候一一個月拿千兒八百了,什麼時候也可以買車了。你看你師傅,他是我們的鎮廠之寶,什麼蔡司,什麼上海精儀,他們設計出來的透鏡稜鏡,最後磨不磨得
出來,還得問我們宋師傅。小陳你要是練到宋師傅八成的技藝,買車也不成問題了。
宋師傅:“以前拿三百花一百,現在拿一千三花一百,我這人根本花不了這麼多錢,就都拿錢燒包了。趙大個買了一臺..微型計算機。張傑手裡的那個什麼行動電話,聽說比計算機還貴。咱們廠這些七級工八級工一一個個的,都燒錢。因為主席你的鼓譟,我也開始燒了。發那麼多錢幹什麼啊,夠過日子就行了。”
工會主席:“按勞分配,按勞分配。”
宋師傅:“我 覺得我可以按需分配。
工會主席:“切! 要是按你的想法去實踐,那不叫按需分配,那叫做指令分配。假如啊,國家經過科學嚴密的計算,宣佈:人一天吃三頓飯,一身衣服一張床, 就這樣行了。不管實習生還是八級工還
是教授,下班回來吃飽睡一覺, 第二天不就又能幹活了又能持續輸出勞動力了是不是那就只給你這些,你再多賺的錢收走,統統收走...這叫什麼制度 ...這肯定不叫共産主義制度。
宋師傅:“嗯嗯嗯,你會說,我說不過你。
工會主席:“我不但會說還會做呢。”
..
1969年,還只有蔣築英、倪光南這個層次及以上的人能買得起汽車。到1972~1973年,買得起汽車的擴充套件到了“精英工人”這一一層。 根據1972年10月的調查,全國的工人中,已經有大約2的人的實
際收入能買得起汽車。當然能買得起不一定就會去買,過日子節省的人還是挺多的。
如果七十年代的收入倍增計劃完成,到1980年, 買得起車的大概會.上升到10。
因此現在中國已經悄悄開始了乘用車(小轎車) 的産業規劃。所謂的“”小豐田&039;就是豐田在廣州投資的汽車廠,主要生産兩種産品:輕型卡車和小轎車。
日本的汽車業是在+年之內突然爆炸式發展起來的。
在五十年代的日本街頭充斥著美國和歐洲産的卡車、轎車,直至1960年,日本的汽車産量還只有16萬輛。僅僅過了七年,1967年日本汽車年産量達到300萬輛,超過蘇聯、超過英法德,躍居世界第
在六十年代,日本通産省公佈了 個《國民車構想》,裡面設想的是這樣的汽車:
時速100公裡或以上;行駛10萬公裡無大修;乘坐4人或2人並攜帶100公斤貨物;生産成本在15萬日元左右,最終售價25萬日元。
25萬日元也就是大約695美元。或者3500人民幣。
為了讓全國汽車化,日本在國家層面做的工作還包括大肆興修高速公路和高等級道路,1965年名古屋至神戶高速公路通車,因此1966年被稱為日本轎車元年。
從1965到1972年,每年日本的高速公路裡程都在延長。
在通産省《國民車構想》中規劃的那種國民汽車最終也做了出來,只不過700美元的標準有點太誇張了,最後豐田、本田沒能“達標”,做出來的廉價版汽車售價1100~1200美元左右,這種汽車也就是豐田廣州廠預定要生産的車型”小豐田”。
第一輛小豐田預計在1973年下線。至於宋師傅現在提的這輛車,不是廣州産的,而是日本原産的。
宋師傅在選車的時候,實際上有蘇聯、美國、日本三種車型可選,不過宋師傅選擇車型的理由非常簡單粗暴:選最便宜的。於是豐田勝出。
“我們老總真是太有遠見了,他一定是早就預料到了日元升值以及帶來的不利影響。三個月之後第一輛廣州小豐田就會出廠,無論是對中國市場還是對豐田公司,這簡直太適合了。”
廣州。豐田公司的廠區正在對總裝線進行最後的除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