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錢前輩,快公佈中國的火星計劃吧!

“昨天下午,nasa發射了第一枚可飛出太陽系的人造物體。”

“先驅者10號無人探測器由阿特拉斯半人馬座運載火箭發射,在第三次加速之後,它達到了第三宇宙速度,攜帶著人類文明的資訊闖入茫茫星際空間。”

“預計一年零六個月後,先驅者號將會與木星相遇,它將對木星進行一系列的觀測之後, 藉助木星的引力再次加速,飛向太陽系外側。

“1976年先驅者10號將穿過木星軌道,1979年穿過天王星軌道,1983年穿 過海王星軌道,1986年穿過冥王星的平均軌道,這是太陽系的第9大行星也是先驅者10號路過的最後一顆行星。”

“掠過冥王星軌道後,先驅者10號將進入荒涼的星際空間進行漫長的飛行。或許在數萬年之後先驅者10號會抵達另一個恆星附近,或許它會在半途被其他的宇宙文明捕獲。後一種情況會發生

先驅者10號發射出去了。這是人類發射的第一一個飛向太陽系外的探測器。

它雖然要飛向太陽系外,但其實只帶了各種儀器,並沒有帶太陽系星圖和人類圖樣(那個是先驅者11號)。

不過壞過訊息是,先驅者11號已經製造得差不多了,nasa估計明年就能發射。

盡管藉助木星加速次,但化學能火箭的效率上限決定了先驅者10號的速度上限沒多快。幾萬年的星際航行足以讓最耐用的儀器變成一坨廢鐵,再堅固的飛船,殼體的焊縫也會瓦解成一堆金屬粉

末,而在焊縫化成灰之前,宇宙飛船的艙室恐怕早已成了接近絕對零度的真空。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始終沒有外星人造訪地球,也是費米悖論”的一種解釋理由: 智慧文明所能做的事情其實是有限的,在智慧文明能做到的事情裡面,不包括跨星際旅行或移民。

於是所有的智慧文明最終都只能圍著他們誕生的那一顆恆星生活,直到恆星耗盡能量。

《螢火一號蓄勢待發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啟動》

<101nove.) 的第一期, 火星探測工程,於1968年1月正式立項。

“在工程中所列的火星探測任務均為無人探測任務,具體分為繞、落、巡迴四大步。繞即本次螢火一號所要執行的任務,它將泊入火星軌道,成為火星的一枚衛星。落即在火星實現軟著陸,巡是在

火星展開火星車,對著陸區域周邊進行詳細的科學考察。回是從火星地表取樣並送回地球。

“螢火一號衛星將是人類發射的距離火星地表最近的衛星。火星的大氣層遠比地球稀薄,在30公裡高度就幾乎沒有大存在。螢火一號環繞火星的高度預定是40~50公裡。距離更近,看得也更清楚,

衛星上的可見光、紅外、紫外等多光譜照相機將對火星地表進行詳查式掃描,並將收到的資料傳回地球。

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長徵4捆綁式運載火箭點火發射。這枚中國運力最大的運載火箭、也是世界運力最大的3.4米直徑運載火箭將螢火一號以及遠徵級(第三級)推送到近地軌道,然後遠徵級點

火,將螢火一號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飛向火星。

隨著螢火一號資訊的公開以及發射日期的到來,美國、世界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火星計劃越來越感興趣,中國僅僅公佈pec工程紀要已經不能滿足記者狗仔隊們的需求了。

“火星探測工程,我們公開的訊息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嘛,繞、落、巡、回,這四步都是使用無人探測器進行的。

錢學森解釋這個問題,主要是國際上詢問”中國到底是不是真打算載人登陸火星”的太多了。

“無人探測器可以完成幾乎所有的人能完成的考察工作,從瞭解火星、分析火星、探索太陽系形成的歷史這個角度,無人探測器已經足夠滿足要求了,而載人登陸火星,當然也是具有極其重大的意

義,但載人登陸火星的難度與無人探測器登陸火星不是一個等級的。

共同社記者:“但是呢,也有人是這樣解讀的:中國現在公佈的工程叫做火星探測工程,將來中國會啟動一個火星考察工程’,火星探測工程是無人探測器,火星考察工程將是載入登陸火星。中國會是

這樣的計劃安排嗎

錢學森:“載人登陸火星是一個比載人登月更龐大的系統工程,在目前來說,我們還不具備把它具化為工程專案的能力,美國也不具備。現在要做的就是技術積累,如果未來技術的積累滿足了載人登

陸火星的要求,那麼我們再做考慮。

錢學森依然沒有明說中國有沒有載人登陸火星的遠期規劃,這讓nasa感到特別失望。

去年阿波羅飛船完成了兩次登月,阿波羅14號和阿波羅15號。這兩次登月已經不能束激起什麼觀眾的興趣了,這讓nasa特別失望。

1972年美國還打算搞兩次載人登月,阿波羅16號和阿波羅17號,這也是阿波羅計劃的最後兩次登月。

後續的什麼阿波羅18、19號 都沒了。

阿波羅計劃即將終結,如果沒有一個更加龐大的太空計劃比如火星計劃接過燒錢的任務,nasa的經費可就要斷崖式下跌啦。

求求你了,中國老哥,不,jp的錢前輩,把中國的未來載人登陸火星的計劃公開了吧!

“什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想和我通個熱線電話 ”

“錢主任,不是熱線電話,而是半直播的電視電話。電話的主要內容將會由報紙公開,當然,需要經過電話會談雙方致同意。 我們剛打通的中美直聯通訊衛星資料交換鏈路。中央和國務院考慮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