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第2/2頁)
章節報錯
從香港可以獲得大量登陸艦,都是二戰剩餘物資,美國海軍建造的上千艘登陸艦戰後大甩賣,很多航運公司買來當運輸船用。甚至還可以走灰色渠道從香港買進正經的軍艦,1949到1950年就從香港買過2艘護航驅逐艦或者說護衛艦。
但是現在要解放臺灣,可就沒1950年6月以前那麼容易了。第七艦隊橫在臺灣海峽呢。得買更多的軍艦,除此之外還得有幾百架噴氣式飛機。
所以羅順初把軍火中介商提供的資訊彙報北京後,海軍決定不了提交中央,中央也得開會細細考慮。
“一五計劃頭三個月執行情況良好,良好的意思就是說,原先規劃的投資我們全都順利地投出去了,而且因為後續的專案能夠提前佈下去,花的錢還額外增加了不少。”
陳澐兩手一攤表示錢的問題很難解決。
“一五計劃安排總投資766.4萬億元人民幣……我還是提前用新幣計算吧,766億人民幣新幣,年均150多億。其中基本建設投資427.4億元,年均80多億。我們1951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27億啊,盈餘了一點點零頭。1952年的建設投資,從財政收入裡面支出的大約60億,其餘的一個是靠蘇聯貸款,一個是現在國家手裡的國營企業利潤,其餘就靠南行長印鈔票了。印錢的速度有個上限,是和國家商品交換的總交易量掛鈎的,印多了又要通脹了。”
陳澐已經按照1952年國家財政收入能達到160億元來做花錢規劃了,但就這樣仍舊是危機四伏。
“提高稅收呢,我們去年的工農業産值是690億,算國內生産總值是900億不到,財政收入就120多億,賦稅負擔已經很重了。你想,我們實物徵收的農業稅,農民口裡一斤一斤省下來交給國家的,現在居然算是財稅收入的三大支柱之一。”
主席沉默。劉副主席沉默。
總理:“1952年的國防經費,還是按照財政收入的25來計算的嗎?”
陳澐:“對,剛好就卡在25的線上。所以,已經沒法再額外安排一大筆的錢買軍艦了,就算那個坎貝爾手裡有半支艦隊,我們也只能錯過。”
主席:“還是我們的經濟總量不夠多啊。”
總理:“工農業産值、國內生産總值都低。算算人均就知道了,人均才100多塊錢,摺合美元20多美元,一年的人均gdp就這麼點,無論怎麼調整支出和收入結構,都是捉襟見肘的。”
……
購買英國軍艦的事,最後主席用了一句話定論:先等等。
首先是給坎貝爾一個回複,說暫時不想要小巡洋艦,你想辦法搞定那種萬噸的城級巡洋艦,搞定了我就買。
這話其實是讓中國一方“緩一緩”,暫時手頭太緊。坎貝爾這個人有點關系,但關系不是很硬,他得花不少時間才能把自己吹過的牛給實現了。
而且主席還預感到,中國等個兩年,英國方面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好“貨色”。總理也認為這個預感很對,因為英國經濟和財政狀況常態化的糟糕,他們的海軍總體趨勢是在不斷裁減的,每年都有軍艦從現役名冊中消失,進入封存錨地。封存的軍艦越來越多,中國選擇的餘地就會更多,而且價格會更便宜。
在主席決定海軍最近兩年暫時做“等等黨”之後,陳澐也鬆了一口氣,不用再額外花錢了。
書記處的會議現在已經不知不覺地使用了很多“新名詞”,經濟總量、投資、收益、gdp和人均gdp等等。也就是幾個人都用了一種新的視角看國內的建設。當然無論從什麼視角看,在做的事都是那些事,遇到的困難怎麼換視角看,也都依然存在。
但從1952年起,中央逐漸定下來了經濟發展的總方針: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一五計劃當中的重工業體系建設必須堅持下去,這是國家根本。重工業體系既要為解決國防關鍵裝備獨立自主的問題,同時也是培養國內工業研發能力和升級能力的基礎工程。現在建設的是軍事工業,但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培養人才的院校體系建設起來了,今後你要搞大型民用工業也有了基礎。
另一條腿是“能賺錢的産業”。在建立現代稅收和收入管理體系的基礎上,國家、集體和現存的私營企業都應該快速發展,輕工企業也有國企,由國家建設;私企能自己發展則發展,發展不夠快則採用國家參股的方式扶持,利潤和稅收,兩頭都可以增收。其中,能出口的“賺外國人錢”的工業又是其中的重點。而且,這裡說的是能賺錢的産業,不只包括輕工業。
“能賺錢的産業”還有另一個意義,那就是它的産品基本都是城鄉居民的吃穿用度。用舊的經濟理論來說,這些輕工業産品的銷售是“回籠貨幣”的過程。用現在的想法,輕工産品和服務業就不僅僅是“回籠貨幣”了,還擔負著增加流通性的功能。 在社會再生産過程中,流通效率和生産效率同等重要。
當然,在1952年3~4月份,中央的這套方針還只是剛剛提出,還得先經過實踐驗證。反饋的時間最快也是要1952年底——在這個時候,1951年借外彙辦的面向香港的出口産業開始運營,能不能賺到錢、這一套行不行得通,都得看年底的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