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已閱,完全看不懂
章節報錯
第五十八章,已閱,完全看不懂
史蒂芬霍金和吳顯之是好基友。他們的友情是在去年結下的,那時候霍金和吳顯之分屬劍橋大學賽艇隊和牛津賽艇隊,兩人沖過終點線之後狠狠幹了一架.……不過現在沒事了,霍金已經投到劍橋了。1959年霍金17歲考入牛津大學大學學院,沒有寫錯);1962年他決定畢業。因為”在牛津居然每天都要花1個小時學那些簡單到令人發笑的課,三年我已經在這方面浪費了1000個小時,不能再浪費
了”。畢業後進入劍橋大學直博,導師是現代宇宙論的創始人之一丹尼斯夏瑪。
吳顯之和霍金兩人合寫的一篇宇宙起源的文章,grn的滕臘特教授給予了高度評價。不過這篇文章的主筆是霍金,一作也是他,吳顯之只是打邊鼓做了一些計算補充。現在霍金在丹麥見到了吳顯之和吳顯之當年的老師,束星北又說起了中國國內在非常拮據的狀態下還分出了一個學校的物理系搞相對論方向的研究,興趣愛好廣泛且古道熱腸的霍金做了個決定:給主席寫一封信。主要是闡述大爆炸理論或者說大爆炸猜想的相關知識,然後和主席探討這種宇宙圖景的意義,尤其是它在人類哲學領域可能産生的影響。“愛因斯坦於1917年的論文中引入宇宙常數,再度創造了研究宇宙的可能性。因宇宙常數的大小可能導致宇宙膨脹,於是比利時人喬治勒梅特於1927年提出大爆炸模型。但我要說明的是,雖然勒梅
特是一個牧師,但他另一個身份是魯汶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勒梅特並非試圖把宇宙創世論包裝成物理學,而是完全由它的物理學知識和科學素養而推匯出的一個結論.…
“在此我還要公平地提一句,威爾曲率假說作為不同於大爆炸理論的另一種理論學說,同樣能夠基本自洽地解釋視界問題、平坦性問題和磁單極子問題。”“宇宙膨脹的事實源於我們對遙遠星系和類星體的觀測表明這些天體存在紅移一一如果將各個星系的退行速度和它們到地球的距離一一列出,則可發現兩者存在一個線性關系v=hod,即哈勃定律。hc
是哈勃常數,根據ap最近的測量結果為70+4.12。
霍金給主席的信很長,寫完之後他讓吳顯之翻譯,然後鄭重地交給了在倫敦的中國大使館。一個月之後,中國大使館的秘書特地趕到劍橋,把主席的回信交給了史蒂芬霍金。“霍金先生:”
“來信收到。已閱。完全看不懂。”霍金...吳顯之...丹尼斯夏瑪:.…..“…….我的最高學歷是長沙的湖南省第一師範,數學成績不好,數學在全班經常是倒數第一;這點必須要實事求是地告訴你們。物理學是人類生産力發展的重要工具,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尺,因此我們
重視物理,給予物理研究盡可能多的物質便利,當然,同時我們中央的幾位同志對物理也有濃厚的興趣,但是主要是閱讀科普類的物理知識小畫冊。比如我和少奇現在如果有空,會讀一讀中國少年出版社的《物理學的秘密》。
吳顯之翻譯到這一句,補充道:“劉是副主席和人大委員長,相當於下議院議長。”霍金則想搞清楚《物理學的秘密》這本書為什麼主席能讀得下去。吳顯之也沒看過這本書,但是他告訴霍金,中國少年出版社是面向初中和小學生的出版社。接下來主席還饒有興趣地詢問了宇宙大爆炸的知識,尤其是奇點在爆炸之前宇宙是什麼樣的問題。丹尼斯夏瑪:“我覺得美國總統都不會對宇宙學和相對論有這麼濃厚的興趣。”霍金:“教授,我現在覺得,我應該寫一本能讓中國主席也能看懂的、闡述現在相對論和宇宙學最新進展的書。這本書要有最大的科普性,但卻也有足夠的權威性和學術價值。”吳顯之:“這難度可大了。科普性和學術性怎麼融合到同一本書裡呢?”霍金:“肯定是能辦到的,我要盡量用語言描述理論,少用公式,不,甚至不用公式,吳顯之你說得對,書中每出現1個公式都會趕跑剩餘讀者的12,要讓所有的概念在沒有數學公式的情況下都變得
容易理解,天哪,我現在甚至都有點躍躍欲試了。
丹尼斯夏瑪:“霍金,我覺得你應該先從我這裡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再考慮這件事情。”
對相對論時空觀的重視,最早是中央試圖搞清楚公文包為什麼會穿越時空,從未來掉落到40和50年代。為此主席、總理以及中央書記處只能暗中在背後支援最基礎的科學理論的發展,希望從中恰好有一組人的研究方向能夠解釋這些穿越時空的現象。
不過中央也做好了幾十年內都還在黑暗中摸索的準備。經過這十年探索,果然一一全世界對時間和空間這些現象還是僅限於理論探索,以人類現在的知識和能力無法對時空進行絲毫的改變。當然,清華星測量出的鐘慢效應算是一個小小的驚喜,但鐘慢不
等於時間倒退呀。
對基礎科學理論的支援得到的收獲來自其他方面。“這是釉1與野生釉稻的雜交遺傳系圖。根據今年兩個農業基地不同的雜交試驗獲得的結果,他們的遺傳系圖經過小小的修正以後,是這樣的。”湖南水稻研究中心,中國農學院首任院長丁穎聽取水稻良種研究所的雜交工作彙報。在黑板上,按照孟德爾遺傳學原則列出來的系圖就像線性代數的大矩陣,上面有0、1、1、0這樣的數字,有abcd的字母,每列數字或字母與下一列交叉呈現網狀。顏龍安把修訂後的遺傳系完全版畫了出來,然後指著其中的一條線說道;“現在有充分的證據證明,a1b系是決定水稻,不,稻分葉期抽多少穗的關鍵。但似乎a類是抑制1,3,5,7,b類是抑制
2,4,6,8。我的想法是,把a1b分開來了,水稻成長的時候稻穗就會足足多一倍。就算多那麼多穗可能讓每一根稻穗在成熟的時候飽滿的稻穀粒數字略有減少,但總體上來說也會使水稻明顯增産。
丁穎:“30年前,我就在湖北跟進日本和美國的雄性不育雜交,你們走到這一步,對雜交的理解依然是沿著這個路子。但是在a1b面前卡住了。龍安,你打算下一步怎麼做?”彥龍安:“這必須把它們分開來。相互之間的基因不壓制是關鍵。雄性不育這條路子如果走不通的話..”“我覺得,雄性不育還是能走通的。”在座的第三排傳來一個聲音。西南農學院農業技術研究員袁隆平說話了。顏龍安:“袁哥,你給看看,我這張系圖還有哪些路徑沒有標出來。”袁隆平:“孟德爾的理論,目前看起來是沒什麼要調整的;雄性不育雜交優勢;看這張圖,也是沒問題的。所以我認為,到現在我們做了7個雜交實驗,但7個品種都沒有獲得明顯的增産效應,主要問
題在於一一我們試得還不夠多。如果說這個基因是抑制稻穗中的奇數位,這個是抑制偶數位,那麼一定還存在另一種基因,它是兩者都不抑制的;還會存在第四種基因,兩者都抑制。我們因為試得不夠多,還沒有找到這兩種性狀。
顏龍安:“...啊?還要繼續試啊!””袁隆平:“我現在到任何地方出差都要抽半天時間去所在地的山子裡找野生水稻呢。”丁穎:“張先程,你在雲南,袁隆平在湖在南,我看,你們兩個小組,每組負責一省,展開一次全面的尋找野生稻的行動吧。”張先程:“好的,丁院長,那我就讓我們小組再分成若幹個小隊,進山去了。”謝華安:“那我負責廣東福建?”丁穎:“各位研究員,你們要辛苦一點了,把所有的可能的雜交配對都配一次,7次不夠,70次、80次,至少要把這條路的前頭全探一遍,無論前方有沒有路,我們自已得知道。”
1962年的秋收季節無疑是全國都在期盼的。這是三五計劃的頭一年,而且,1962年全國的自然災害總體上比1961年有所減少。除此之外,1962年,國內的化肥使用量首次超過200萬噸,一一雖然這看起來還是微不足道,但考慮到1961年只有145萬噸,而1949年只有8萬噸,現在大家都想知道50多萬噸的化肥使用增量,會帶
來多大的農業增産效益。
在1960年,湖南湖北推廣了2200萬畝水稻良一一農科院從全國各地挑選稻種、育種最佳化之後的燦稻。在1967年夏季,兩湖地區的稻田收成統計,良種稻田的平均畝産為220公斤,非良種稻田的平均畝産是170~180公斤。
這些用作對比測試的稻田都沒有大規模施用化肥,而是以農家肥為主,土質倒是較好,都是耕作了70年以上的熟田。能達到這個增産幅度,湖南湖北政府是非常滿意的,並且也表示要在全省推廣良種釉稻。不過農科院總是不滿足於現在的這些水稻良種,他們的終極自標是雜交之後的高産水稻。或者說,他們追求的目標是可以大規模育種和廉價生産種子的高産水稻。在北方稻區,水稻良種試驗也在進行。透過中日的農業技術合作協議,東北的水稻種植區引進了最新的日本稻種,和本地的梗稻對比之後,證明這種新稻種的確是優於本土水稻一一這其實也是三
十年代經過日本改良的。
農業技術引進的案例不止日本水稻一種。玉米一一最重要的飼料作物,現在中國華北地區玉米麵還要擔當一部分口糧職責,它的良種引進也在進行。“蘇聯引進的就是這種玉米品種吧?”在河南南部的黃泛區,從美國引進的玉米種下了第一茬,這一茬就直接種了2萬畝。見周口的地方幹部這麼問,河南農科所的同志回道:“沒錯。”“等一下哈,這就是說,這是耐寒的玉米種,種在我們周口不大行吧?周口夏季可是很熱的。”農科所的同志撓撓頭:“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這不是耐寒玉米,至於蘇聯同志為什麼引進它,我也不知道。但總之你可以相信,在夏天,在豫南三十七八度的高溫,這種玉米不但一點事沒有,而
且還長得特別好。
周口的幹部“…
蘇聯的玉米種植面積在1962年達到3700萬公,約佔當年全蘇播種總面積的16。之所以說是播種面積,是因為蘇聯的耕地並不是全都每年都會播種。除了休耕之外,還有的高緯度地區要看天。這些半永久凍土帶如果年均氣溫偏低,到了春末地還沒化開,那就沒得玩了,今年種
不了莊稼。
到1962年秋冬,好家夥,黑風暴來了。僅哈薩克新墾區農田就被毀約20萬平方公裡2000萬公頃),連千裡之外的葉卡捷琳娜都是黑塵彌漫。可是一一1962年10月,哈薩克農業部發布的1962年農業産量預計數字裡面,全哈薩克的農作物産量預計是一一增産1!沒辦法,莫斯科要你增産,你就必須增産。在赫魯曉夫的強力推動下,1957年之後的蘇聯興起了一股全面“玉米熱”:農業部創辦了《玉米》雜志,建立了玉米研究所,農機部也加緊生産播種和收獲玉米的專門裝置。蘇聯還拍攝了《玉米魔法
師》電影,甚至還有模仿玉米果穗的圓舞。
戲已做到這份上,你也就沒有退路了,從政治上就要求你的玉米必須增産,農業必須增産。不增産,如何讓蘇聯人在幾年之後的肉食量達到美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