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這才是冷戰的正確姿勢

“來我們這裡買紡織機械就對了。我們菲尼克斯服裝工業公司有世界最好的紡織機械和成衣機械。”

“紡織機械是一個專門的工業機械門類。它的技術水平、質量和製造成本,直接關繫到紡織工業的整體水平。”

“蘇聯的紡織機械,不客氣地說,落後英美20到40年。”

“中國先生,要不要看看這種高壓染色機?我不會坑你的,這種是暢銷機型,蘇聯1959年就從我們這裡買了3臺。”

“或者您再看看轉杯紡紗機?也叫氣流紡紗機。紡紗速度高,卷繞容量大,蘇聯人看了都說好,今年上半年一口氣訂購了6臺。”

紐約菲尼克斯公司副總裁亞歷山大勒拿親自接待中國的紡織工業考察團採購團,在公司的産品展示廳裡他一路走一路口舌生花地描述他們公司的産品,他說的話不知道有幾成是真幾成是假,反正在他嘴裡,菲尼克斯公司簡直就是紡織機械的王者,打遍全世界無敵手。

吹噓倒是無所謂,但在說到具體産品的時候,勒拿三句話不離蘇聯他是在打感情牌,他覺得中國人會比較認可就連蘇聯也要從這兒採購的裝置)讓中方的考察團的賈科長忍不住插嘴道:“蘇聯的紡織機械也很強的,我們國內現在就有不少來自蘇聯的紡織機械。”

“呵呵!”勒拿笑了兩聲,“蘇聯的紡織廠大多裝置陳舊,和西方相比落後20到40年,即使是最新生産的型號,也只是我們20年前的水平。”

賈科長:“……”

勒拿:“訂單是不會騙人的,一會兒我甚至可以帶你們去看即將交付給蘇聯的高壓染色機。”

到美國的紡織工業考察團成員大多數沒去過蘇聯的一線紡織廠考察,因此在第一天的參觀之後發電報回國詢問。

紡織工業部在蘇聯長期呆過的同志回電確認:

我們都看過了,就是這樣的。在蘇聯考察的時候,在伏爾加河沿岸、中亞連綿不絕的紡織廠群,平均每考察兩個工廠就有一個用的進口機械。其中有一些是30年代從美國引進的紡織機械,這些蘇聯已經能夠仿製了,但30年代從美國買來的機械還沒壞,那就繼續用著唄。少部分則是50年代從美國進口的新式機械。

1960年,中國與美國進行實質性貿易接觸的這段時間,價值觀崩塌的不只有紡織工業部一家。

以前中國與西方國家也有外貿,而且中間還和整個歐洲開啟了貿易關系,但這些貿易有很大比重是走的代理中介貿易,直接到人家工廠裡詢價、參觀、下訂單的很少。

紡織機械,紡織工業的“工業母機”,蘇聯一直在進口。而且據美方閑聊時所說,蘇聯即使進口了紡織機械,由於工廠生産組織、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問題,他們的工廠生産效率也是不太令人滿意的。

發電廠等電力裝置,蘇聯正在大量進口。從1950年到1958年,蘇聯電力體系新增裝機容量7790萬千瓦,其中蘇聯自産的發電裝置3380萬千瓦,其餘為從西方進口,進口依存度高達57。1959年蘇聯進口發電裝置數量有所減少,1960年也一樣,預計這兩年進口發電裝置佔當年新增總裝機容量的50或者略低一點。

主要原因據說是中國從蘇聯進口的發電裝置,從1950~1958年每年都在快速增加,1959年中國的進口需求開始趨於穩定不再增加,所以蘇聯國內擴建電力系統的時候,能用更多的國産電站裝置了。

現在電力部門的老同志回想起當年一五計劃甚至更早的時候,中國提出購買蘇聯裝置,增建發電廠,蘇聯同志總是面有難色扣扣索索的樣子,現在終於恍然大悟:

蘇聯的發電裝置産能不足啊!中國從蘇聯那兒買得多了,他們自己就不夠用了,得用寶貴蘇聯的外彙說寶貴可能誇張了一點,但也不算特別寬裕)的外彙從西方增購發電裝置。

老大哥,您為我們付出太多了……沒想到你竟然真的賣血支援中國工業化……

在另一個中國也派出考察團考察的行業——化工,1959年蘇聯耗資1.66億美元購買了11座化工廠的成套裝置。1960年剛剛過半,蘇聯在上半年又掏錢引進了7座化工廠。

當然這些化工廠生産的産品都不在巴統禁運列表在內,都是普通的化工廠、非軍事用途的化工品,但蘇聯還是要引進。引進成套化工裝置的原因,要麼是蘇聯國內無法生産該裝置,要麼蘇聯國産裝置能耗高生産成本高,要麼是生産出來的化工品純度、品質等等不如引進裝置生産的。

……美國這是要和蘇聯和解、一起對付中國麼?

並不。美蘇這樣才是冷戰的正確姿勢。

冷戰這個“戰”字前面的定語是“冷”,兩大陣營是要搞搞冷戰,不是讓你跳過冷戰階段,進入熱戰爆發的起跑位置就等發令槍響。

還一等就是二十多年。

……

地球兩個超級陣營之間的冷戰,讓全世界進入了持續幾十年的“沒有和平的和平”。在對抗的夾縫中,誰能抓住機會,或者頂住壓力,一口一口把自己喂肥,誰就能跑贏時間。

隨著中美聯絡小組的談判不斷有進展公佈到媒體上,現在全世界都知道臺灣的地位很危險了。

雖然美國外交部表示美國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系將會一直持續,並且肯定設在臺北的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會一直工作到至少1965年,但就在此時,美國大使、武官正在與駐臺美軍的參謀小組會面,瞭解美軍逐步從臺灣撤走的具體步驟。

美軍撤出臺灣的決定以及時間表都是精確計算過的,美國要確保臺灣有足夠的自保能力,才會放心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