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三步走

八大的會議流程很明顯參照了蘇共20大,尤其是邀請了各國共産黨和社會主義團體列席會議。由於中國在共産主義陣營巨大的影響力,列席八大的外國黨派代表團多達59個,不比蘇共20大少多少。

在真實位面的歷史,邀請各國共産黨列席的大會僅八大這一屆)

1956年初的蘇共20大在共産主義陣營乃至全世界引發了強烈的震動。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現在已不是秘密了,全世界都知道蘇聯首先開始了“去斯大林化”,今後的蘇聯乃至整個前進道路都會改變。

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就沒那麼多爆炸性新聞,它的影響要到好幾年之後才慢慢顯現出來。

在中央書記處提交的八大政治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兩個概念是“十五年”和“三步走”。

“我國在近百年間,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遠落在世界先進水平之後,廣大的覺悟的愛國人民一直要求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為了把我國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社會主義工業國,我們必須在三個五年計劃或者再多一點的時間內,建成一個基本上完整的工業體系,使工業生産在社會生産中的比重大於農業生産。”

這就是“十五年”,三個五年計劃,使工業産值大於農業産值。

真實歷史的位面,1957年中國的工業産值就略大於農業産值了,按某種標準算工業國了。那麼本位面1956年能達到嗎?不能,還差不少呢。不是因為工業發展速度慢了。而是——

農産品價格明顯上調了,這不就農業産值突然高了嘛。

按照新的上調後的農産品價格,中央預計1959~1960年工業産值才會高於農業産值,但是,基本上完整的工業體系,怕是1960年搞不定。

“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産力之間的矛盾。”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大力發展生産力、大力解放生産力,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採取正確的政策,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來完成這個偉大的任務。”

“為了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鬥任務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6年到1966年,建成基本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1956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第二階段,從1966年到20世紀80年代末,使國民生産總值比1966年再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建黨100週年,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社會發展的現代化。”

……

說實話,盡管八大全程盡量不出爆炸性新聞,但這個三階段的基本路線出臺時,還是小小地引起了震動。

蘇共代表團團長、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米高揚在看到八大政治報告的徵求意見稿之後就去找總理說這件事了。

“總理同志,雖然中國和蘇聯不必齊步走,但是,……但是,”米高揚說,“赫魯曉夫總書記打算在不久之後召開的蘇共中央會議上宣佈一件事情,就是蘇聯計劃在7到10年內使工業生産超過美國,在二十年後基本實現共産主義。而你們所提出的目標,竟然只是在10年後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即便是25年後的第二階段目標,也只是讓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個目標,有點太不宏偉了。”

總理:“這是貼合我們國家當前的現狀的。從歷史上來說,溫飽,全體中國人有飯能吃飽,有衣能穿暖,這並不是一個容易達到的成就。我們是在幾乎沒有現代工業、農業生産也極為落後、國家飽受戰爭創傷、近代以來被掠走了大量財富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我們不能定下過高的目標,大躍進看起來鼓舞人心,但跌倒的時候更會讓人痛心。”

米高揚:“可是,吃飽和穿暖,這只需中國的工業體系向農村提供足夠的化肥和農業機械就可以達到。”

總理:“在中國的農村地區,由於土地與人口的矛盾,現在農民耕作所獲要解決溫飽問題並不容易。在西南省份的農村尤其如此。西南的山區農村,落後和貧困到了什麼地步呢?在一些地區,即便能夠向農村供給化肥,即便國家不向他們徵收農業稅,土地的糧食産量依然不太容易讓所有人都吃上飯。您能想象嗎,這些農村地區的農民,在非農忙時期每天只能吃一頓飯,幾乎沒有肉類供給,即便是主食也要摻雜很多的雜糧。解決全國六億人口的溫飽問題,這是我們的首要工作,只有達到了這個目標,才可以說共産黨在中國的執政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