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論十大關系

1956年4月15日,政治局擴大會議。

主要議程:對蘇共20大提出的新理論的回應;對蘇聯發布的“那個”報告做出組織上的決議;討論今年下半年召開“八大”的準備工作;經濟工作政策和幹部的調整。

但是在會場,主席臺上方懸掛的四幅畫像,可能已經預示了第二個議程的答案。

四幅畫像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

蘇共20大總結報告的新內容:

1、現今時代主要的特徵是,國際關系的發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社會主義的陣地加強了。社會主義越出了一個國家的範圍,變成了一個世界體系,而資本主義已經沒有能力阻擋這種有世界歷史意義的發展。——對。

2、蘇共20大認為,蘇聯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及時地採取了一些旨在鞏固和平和安全的重要的外交措施。這些措施得到了一切愛好和平的力量的積極支援。——很對。

3、蘇聯和美國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強國之間以及蘇聯和英國、法國這些大國之間如果能夠建立鞏固的友好關系,對鞏固世界和平將有重大的意義。——對。

4、為保障持久和平和歐洲各國安全的利益,需要進一步改善蘇聯和西歐各國之間的關系。為防止發生新的軍事沖突而鬥爭的共同利益可以把歐洲各個國家和人民團結在一起。——對。

5、擴大和加強蘇聯同東方各國的友誼和合作,在目前國際局勢中將發揮卓越的作用。——對,很好。

6、列寧的關於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的原則,過去、現在和將來一直是蘇聯外交政策的總路線。蘇聯將堅定不移地執行列寧提出的社會制度不同的各國和平共處的政策,為和平和各國人民的安全的事業、為建立國際間的信任而積極鬥爭,努力使已經取得的國際緊張局勢的緩和轉變成為持久的和平。——非常同意。

7、努力加強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所有人民民主國家的兄弟關系,要記住,社會主義國家越團結、越強大,和平事業就越鞏固。——對。

8、必須反對浪費和惰性,努力消除墨守陳規和文牘—官僚主義,消除無人負責和缺乏責任心的現象。——對而且我們早就在做了。

9、盡管“同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是在不利的條件下進行的”,但蘇聯在過去五年期間繼續奉行在互利的基礎上同一切國家擴大經濟關系的政策,1955年對外貿易總額是1950年的兩倍,這是向前跨進了一大步的巨大成就。——大毛哥,我們1955年的外貿額是1950年的3.7倍呢……算了不要糾結這些細節,可能是因為我們起點低吧。

10、美國工業總産值已經增加到戰前的兩倍。我們知道,這種增長是由一些暫時的因素所決定的,它是片面性的和非常不穩定的。

11、今後繼續保證重工業的優先發展,首先是黑色和有色冶金工業、採煤和石油工業、動力、機器製造工業、化學品和建築材料的生産的優先發展。在同資本主義的經濟競賽中,蘇聯以及整個社會主義陣營擁有巨大的優越性。

12、黨在民族政策方面一貫依據列寧的這個原則:社會主義不僅不取消民族的差別和特點,相反地,保證使一切民族的經濟和文化得到全面的發展和繁榮……

——等一等,等一等。

蘇共20大總結報告當中,有很多地方是值得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好好“討論”的。

這還沒討論到斯大林同志的事情呢,在總結報告中的一些決議,在中國這邊就嘀咕上了。尤其是第12條。

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一開始中央是很震驚,但之後實事求是地分析,書記處認為這並不是蘇聯今後“沒了”的直接原因。為什麼蘇聯只剩下一個俄羅斯,恐怕其中還有其他的原因。

“我們認為,社會主義是將階級屬性置於民族屬性之上的階級社會。階級性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民的第一屬性,民族屬性是第二屬性。我們要看到民族文化差異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應只強調第一屬性而完全忽視第二屬性;但也不應將第二屬性人為地拔高放大,甚至達到在區域性超過階級屬性的程度。”

“社會主義國家不會強製取消民族的差別和特點,也不會強制固化甚至放大民族的差別和特點。我們認為,民族文化、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差異是諸多原因形成的結果,其中有歷史原因,也有地理原因。”

“社會主義國家不應幹涉民族差別是不是要保留、是不是要取消的問題,而應一切任其自由發展。”

“民族的融合,就像兩顆在空中相撞的黏土小球,他們碰撞在了一起,今後黏聚成一個更大的球體,沿著新的軌跡運動。”

“在兩者的聚合過程中,有質量大的黏土球,也有質量小的黏土球。它們聚合之後的運動軌跡,必然跟質量大的黏土球原先的運動軌跡更相似一些,而質量較小的黏土球對兩者新的運動軌跡的貢獻就較小。這是科學法則,也是自然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