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做不出矽電晶體就別過年了(第2/2頁)
章節報錯
加爾文富勒還說,透過調整曝光的時間和溫度,能夠精確地控制引入的雜質的數量和它們的穿透深度,這種摻入雜質的方法精度達1微米甚至更小。
但是具體的工藝呢?加爾文富勒沒說。這是論文,不是專利說明書。
至於專利說明書,好像貝爾實驗室還沒提交申請,可能是貝爾實驗室想捂盤,也可能是加爾文富勒只搞出了理論,而産品還沒做出來。
矽擴散的工藝技術正式發表是在1956年,由託馬斯和塔尼巴恩撰寫的貝爾系統技術期刊第35卷《擴散發射極和基極矽電晶體》)
當黃昆研究加爾文富勒的論文時,差的還不僅僅是具體工藝細節。實際上黃昆先和有色冶煉行業糾纏了半年。基於進口産品仿製的電爐為了融化矽,得提高溫度;冶煉出來的矽單質純度四個9,好像不太夠,又要求他們提高到五個9。
再然後,黃昆得自己設計一種實驗器材或者工業裝置,能容納含有摻雜劑的高溫氣體並讓高溫氣體接觸矽板。這個實驗器材就在黃昆隔壁的實驗室裡,奇形怪狀的一臺大機器,雖然有一半零件是實驗室成員自制的,但另一半的零件仍然花掉了3萬塊錢。
在1954年,黃昆做的工作和貝爾實驗室的幾個工程師其實差不多。在貝爾實驗室,加爾文富勒的論文發表之後,貝爾實驗室也花了很長時間來設計專用機器,全部就緒已經到了1954年1月。在1月份,加爾文.富勒與皮爾森、達裡爾查平成功地將一層硼原子擴散到n型矽板中,形成了大面積的pn結。
再然後,加爾文富勒把路走歪了。他們發現光照在這塊矽板上的時候,矽板竟然産生了電流,還挺強。貝爾實驗室另一組人趕緊把6塊矽板組合起來,接通電路,放到太陽下,獲得了185毫瓦的光伏功率。於是在1954年4月,貝爾實驗室宣佈他們製成了世界第一種太陽能電池。至於電晶體,只在實驗室裡象徵性地做出了一隻樣品,貝爾實驗室期待未來出現更先進更廉價的加工方式,到那時候再量産電晶體。
其實剛剛誕生頭兩年的矽電晶體價格是鍺電晶體的數倍,但仍然有市場,因為美國的軍用計算機需要)
1954年5月,德州儀器宣佈他們解決了矽電晶體的製造工藝技術,貝爾實驗室的領先地位被搶。
不只是貝爾實驗室,黃昆這邊也埋頭在做矽電晶體,當他看到ire大會上德州儀器公司代表上臺吹逼的報道,也是眼前一黑。
糟了,自己不是世界第一了。
……
“黃教授!您總算是來了!!”
向中南礦冶求救,五天之後援兵終於到來。當黃昆見到黃培雲出現在火車車廂門口,趕緊迎上去。現在他的這位本家兼前輩是半導體實驗室唯一的希望。
“黃教授,您當年拯救過鍺電晶體,今年也一定能拯救我們……”
黃培雲搖搖頭:“這次我不是主力,後面這兩位才是。他們是我帶的學生,都是研二。”
黃培雲回到中南礦冶,就開實驗室招學生搞半導體材料的研究。帶來的兩個研究生何太平、孫嚴本科不是中南礦冶的,是武漢大學的中南礦冶建校才3年),在實驗室的諸多學生中表現最突出,而且研究的都是矽材料方向。
……
“這就是你們實驗室嗎?一看就很有熟悉的樣子,”何太平說,“我們實驗室也是電爐,電爐,一天到晚熱烘烘的。”
黃昆:“確實是熱烘烘的,我們在嘗試冶煉6個9的矽,電爐一直在不停地開著。本來以為五個9應該夠了,至少做出試驗品是夠了,可後來試制老是失敗,我又退回去從頭做理論計算,確定了就是因為矽不夠純才失敗的,得繼續提高純度。”
黃培雲:“這你們實驗室可能確實是有色金屬冶煉的基礎底子略差。其實這個時候應該用浮動區法生長的矽晶體。”
黃昆:“這我們真不會。”
黃培雲:“浮動區生長是三幾年英國人提出來的,雖然麻煩了一點,但咱們的裝置修改修改還算可以達到。就是個氧氣比較討厭,然後我發動半個系的學生動手,搭了個真空環境,後來就搞成了。”
黃昆:“得,看來我們實驗室也要按你說的真空冶煉的模式改造電爐冶煉室了。”
黃培雲:“真空冶煉裝置改在還是年後再說吧。你在電話裡說年底得加緊搞出一個有效的技術成果,否則半導體實驗室就有麻煩了。年底肯定是完不成電爐改造的。何太平,把包拿出來讓小黃瞅瞅。”
何太平開啟自己拖著來的皮箱,掏出一個嚴嚴實實包裹著的東西。然後開啟包裹。
“黃主任,這是,我們在中南礦冶實驗室做出來的頭一批浮動區法生長的矽晶體。應該夠你們做實驗樣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