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53年8月,國內的各工業系統還是出現了一些進展的:

首先是上面提到的自産“喀秋莎”火箭炮的132毫米火箭彈的工廠,這意味著蘇聯援建了相關的推進劑化學品生産廠、藥柱成型加工車間,還有銑刨車等等一整套的火箭發動機結構加工裝置。

其次是國內化工業還有一些進展,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化工廠得到蘇聯裝置的“補全”之後,1953年能小規模生産濃硝酸了。

錢學森在加州理工時,和那幾個作死小能手夥伴們測試過的幾種液體火箭發動機中,就包括了以濃硝酸發煙硝酸為氧化劑、以酒精或糖醇或苯胺為燃料的發動機。

鎢絲溫度計、熱絲氣壓計、空盒氣壓計、穩定陀螺簡單的穩定裝置,不是慣導系統)等等,都已經有著落了或者即將能夠生産。

探空火箭的計劃啟動後,錢學森找聶榮臻再仔細問了一次,蘇聯承諾的在“二五”計劃對中國轉讓的軍事技術中,有沒有包括彈道導彈。

聶榮臻很肯定地回答說沒有。蘇聯人連提都沒提這事。

此時蘇聯其實有彈道導彈,已服役的是r1北約代號ss1),它——其實就是v2。剛剛量産的是r2ss2),它是r1的改進型。總之效能都還比較原始。

射程1200公裡的r5ss3)還在研製。美國那邊其實也不怎麼樣,也處於模仿v2以及自研中程彈道導彈的階段。

既然蘇聯沒說提供彈道導彈技術援助,那錢學森就下決心自己鼓搗這玩意了。這樣還能為國家省點外彙。

……

1953年8月,也是774a廠小規模投産的日子。在酒仙橋的臨時廠房內,生産線工人們按照操作規程,仔仔細細地執行自己要做的工序。第一批成品走下生産線,又有檢測部門的工序,對出廠的電晶體做嚴格的檢查。

這是774a量産的第一批電晶體,最擔心的就是質量問題了。第一它是要用來出口的,如果次品率太高那可是砸牌子的行為;第二它在國內使用的地方也不簡單,不是高效能運算機就是雷達,同樣也不能出太多故障。

“少嗎?不少了。我覺得這個運算速度已經很快了啊。李局長,咱們的璞玉,k,每秒1500次運算,我設計的這個,每秒5000次運算呢。”

北京計算機中心,李強看到了閔乃大的小組設計的電晶體計算機“渾金”的設計圖紙。

k“璞玉”的全套系統就上是一大排衣櫃,“渾金”可厲害了,一下子縮小到一個衣櫃了。閔乃大更得意的是,“渾金”的運算速度比“璞玉”快了三倍有餘。在5千赫茲的執行頻率下,運算速度每秒鐘5000次。

面前的設計圖寬1.5米、長1米,密密麻麻的零件佔滿視野,而這只是“渾金”主體電路中的一部分,全圖一共4張。李強放棄了看進去理解這臺計算機的設計邏輯的企圖,對閔乃大說道:“那也行吧,作為第一代電晶體計算機,運算速度提高了三倍多,這算是開了一個好頭。但是計算機技術是不斷進步、永遠都要進步的,不進步別人就會追上你。在它之後,再下一代計算機有沒有什麼想法?”

閔乃大:“首先,嗯,我覺得,電晶體如果製造品質更高一點,那麼我就可以把計算機的整體頻率從5千赫茲提高到1萬赫茲,運算速度立刻就加倍了。”

李強:“現在的電晶體承受不了1萬赫茲的頻率嗎?”

“以我們上週拿到的第一批次産電晶體測試的結果,1萬赫茲的頻率不太保險,在這個頻率下執行,總會有一些電晶體失效,執行10小時後會有3的失效率。但如果以5千赫茲的頻率執行,就幾乎沒有損壞的。”

李強:“不能承受高頻這又是哪一方面出的問題呢?怎樣改進才能提高電晶體的高頻效能呢?算了算了,我先把這件事記下來,你接著說。”

閔乃大:“除了運算邏輯器件之外,計算機的另一個關鍵是儲存元器件。李局長,我感覺咱們也有必要做一次升級,把這個又笨重又有毒還經常爆裂的的水銀儲存器給淘汰掉。”

李強:“有道理。”

閔乃大:“所以,李局長,能不能你接下來把儲存器也給……攻關一下?”

“停下,停下,你把我當成什麼了,全能小王子嗎?”李強哭笑不得,“咱們計算機研究所,現在全是設計數字邏輯架構方向的人才和研究小組,對嗎?”

閔乃大:“是啊。儲存器這方面,得從頭開始。不過李局長,我看到了一個外國人做的新東西,你看。”

閔乃大遞來一張美國報紙,上面半頁都是廣告:

“計算機儲存,顛覆性的技術,顛覆性的改變”

李強接過來仔細看看,“哎喲,發明這玩意的是個華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