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時間,李善長的府上。

曾經燈火輝煌的李府如今還是依舊,景色未變,仍然還是京中第一府邸。如果硬要說有什麼不同,那大概只有生活在府裡的人知道那個答案:生機。

原來的李府,每日裡來往的賓客絡繹不絕,如今卻是門可羅雀。府裡的下人們說話做事都輕悄悄的,似乎是怕驚動了誰。

李善長的書房正中,此刻擺著一個小桌,桌邊坐著兩個老人,年紀要在七十上下。二人都是一席素雅儒袍,其中一人頭上插著一支木簪,年歲雖大,卻面如冠玉,臉上有些微的褶皺,顯得飽經滄桑。另一人頭上插著一支玉簪,身材發福,臉上皺紋不是很多,只是愁眉不展,似有什麼擔憂。二人長相細看倒有六七分相似,正就著桌上的小菜靜靜地吃酒。桌上的才並不繁複,只有一盤醬肉,一盤鹽水煮的黃豆。

古時候的書房可是有規矩的,吃食酒菜可不能進書房,否則是對先賢的不敬。李善長的書房規矩更是繁多,看二人面上有些醉意,顯然喝了有一會了。

“哥哥,”那頭戴玉簪的人當先開口“弟弟是不是又給你惹禍了?”

“唉。。。”那頭戴木簪子的人長嘆一聲,放下手中的筷子,“存義,不怪你。那丁斌是你的親信,你捨不得他倒也正常,若在以往,這事倒也不大。”

這二人正是李善長和他弟弟李存義。

李善長嘴裡說著勸慰的話,但李存義的面色並沒有變好“哥哥,我。。。。”

“誒”李善長擺擺手,一捋鬍子“那朱元璋已經變了,自馬皇後去了,他就變得尤其多疑偏激。當年胡惟庸也確有反義,他沒殺你我二人一是念著當年我們打天下的交情,二是時機不成熟,畢竟胡惟庸黨羽眾多。如今胡惟庸的黨羽門生都處理的差不多了,想來也輪到我李善長了。你的事不過是個由頭罷了。”

李善長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如今想來,也沒什麼。一死而已,只是連累了飛兒,唉。。。”

“哥哥。。”李存義嘆了一聲,也端起了酒杯,送入了嘴中。上好的美酒品來如苦澀的黃連一般。

二人口中的飛兒,說的是李善長的兒子李飛。也是李家唯一的子嗣。。。

古人眼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李家千傾地一根苗,就李飛這麼一個後人,今年剛剛二十,他死了,李家也就算是了斷了。李善長早也想過將李飛送出去避難,奈何李府內外具是眼線。每次將李飛送到城門口,就被兵丁以種種藉口堵了回來。李善長也是無計可施。

千言萬語化作愁,二人複又舉起酒杯。。。。。

時間往前推。

朱棣自打出了禦花園,驚慌失措趕回了自己的府邸,一進府內就趕緊吩咐道“著道衍大師速來書房見我!”

朱棣一路走進書房,剛剛坐下,喘了口氣,就聽得門外傳來一聲佛號“阿彌陀佛”

伴著這聲佛號,一個和尚走入了書房,出現在朱棣的面前。

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從民間選拔十名僧人,分給自己的幾個兒子為他們講經祈福。其中一人法號道衍,也就是此刻書房裡的這個和尚。

道衍十四歲出家為僧,學富五車,天文地理無所不知,醫蔔星象無所不曉,曉奇門知遁甲,明陰陽懂八卦,兵書戰冊,術數權謀,無不精通。按理說學了這些東西的人很難不展露頭角,但偏偏他是個和尚,事情就有些尷尬了。作為一個和尚,他知道的再多,也不能走入朝堂。從本職來說和尚就是念經,學的再多也沒用。

但他並不氣餒,原因很簡單,道衍信命。當初有個人給他算了一掛,說他一雙三角眼,猶如病虎,生性好殺,將來必為劉秉忠之流。

劉秉忠是元初的一個和尚,幫助忽必烈徵戰天下,登基稱帝,可謂功不可沒。而這劉秉忠也是道衍心中的偶像。

道衍聽了算命的話很開心,他也堅信自己能夠一展抱負。直到洪武十八年,他以一句“我送大王白帽子”走到了朱棣的身邊。至今已七年有餘。道衍用這七年時間成為了朱棣心中第一心腹謀士。

話說道衍本命姚廣孝,名字裡帶個孝字,劉秉忠名字裡有個忠字。兩個人的名字都不錯,結果都不好好念經,全去參加天下爭霸。所以老話說的好:路線不對,知識越多越那啥,,,

此時此刻,朱棣看著自己身前的道衍,看著他那雙古井不波的三角眼,朱棣心裡漸漸地平靜下來。

沉默片刻,朱棣開口說道“大師,本王好像惹下禍事了。”

道衍並不搭話,朱棣不以為意,好像已經習以為常了。

其實往日的交流中也是如此,道衍口中很少有廢話。

朱棣接著說道“剛才在禦花園中。。。。”朱棣慢慢將剛才發生的事細細的說了一遍。一直說到自己出宮回府。才收住話頭,閉口不言。

書房裡一下子安靜了,只剩道衍攆動佛珠的聲音。。。。。

一盞茶的功夫,道衍開口了“無妨,千歲從禦花園一路走出宮中,時間不短,陛下沒有派人阻攔,說明此刻氣頭已經過去,此其一也;貧僧料定,皇上即將清洗軍中,且此舉勢在必行,此時此刻,皇上或許猶豫,但終究不會動千歲,此其二也;千歲歷來為天下藩王魁首,皇上若處置千歲,必引得天下藩鎮不安,此其三也;再加上父子天性,貧僧相信,這些道理,皇上會想明白的。”

“呼”聽了道衍的一番話,朱棣長出了一口氣,一顆心算是放到了肚子裡。站起身,朱棣對道衍一躬到地“多謝大師開導,小王受益良多。”

道衍微微側身,淡淡的說道“王駕千歲嚴重了。”

看著朱棣直起身,道衍再度開口“此行京師,旨在拉攏勳貴,尤其是曹國公李景隆與中山王徐達次子徐增壽,千歲還需留心。”

朱棣沉穩的點了點頭“小王知曉了,大師放心”

“阿彌陀佛”道衍再宣佛號,轉身走出了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