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眼裡閃過一絲猶豫,但為了寬夫人的心,他還是輕聲說道“為夫想,或許應該聯絡一下傅友德,馮勝,湯和他們幾個老兄弟,只要我們站在一起,皇上總會有所顧忌,夫人放心吧。”

聽了藍玉的話,牧夫人才算是微微感到些安心。

只可惜,她不知道藍玉的對策並沒有什麼作用,他高估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實力,也低估了朱元璋要為朱允炆清除隱患的決心。

秋末已去,隨著第一場雪的到來,人們感受到了寒冬的氣息。冬至的那一天,南京城裡下了好大的一場雪。就在那一天,駐守在北平的燕王麾下大將張玉往南京送來急報:蒙古哈日勒部遭遇雪災,牛羊凍死無數,據草原上探子回報,該部正在往北平方向遷移,似有異動。

這篇簡短的軍報在平靜的朝堂之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秋末冬初一般來說確實是蒙古韃子南下劫掠的時候。畢竟這個時候草原上青黃不接,他們需要大量的物資用來過冬。但這畢竟是老黃歷了。洪武二十一年三月,朱元璋派藍玉率領十五萬大軍出擊草原,與蒙元殘存勢力決戰。最後在捕魚兒海一場大戰,藍玉不負眾望,徹底打掉了黃金家族最後的實力。如今是洪武二十五年,蒙古草原上或許還有這幾個部落的存在,但掉釁朱元璋的大明王朝那是不可能的,,就算糟了雪災也不可能。部落糟了雪災,只要要緊牙關,或許這個冬天會死很多牲畜,甚至會死很多人,但這個部落不會滅亡,但如果挑釁大明,他們或許就會被滅族了。

武英殿內,六部尚書和幾位國公正在圍繞著北平送來的這篇激烈的爭論著,他們主要分為兩派,一派主張出兵,而另一派則主張固守。出兵一派主要以國公與軍中勳貴為主,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大明天威不可犯;至於固守派則多以文官為主,他們的主要是對這份軍報表示懷疑,他們覺得需要繼續調查。

文武大臣的爭論已經有一陣子了,但一直沒有超出個結果來。朱元璋坐在禦座之上,只是靜靜地看著,靜靜地聽著,並沒有表態。

“陛下”藍玉猛然面相朱元璋跪倒在地“臣願領兵三萬,為陛下平滅此彈丸部落。”

“陛下”宋國公馮勝也跪了下來“臣請為陛下出證不臣”

“陛下,”左都禦史常新也跪了下來“哈日勒部落不過一個小部落,全部落加起來總共也不到五萬人,可戰之兵也不到四千,如今竟敢挑釁我大明其中必定有詐。”

“陛下,臣。。。”

“陛下,臣以為。。。”

。。。。

慢慢的,殿內爭論的大臣都跪了下來,看著朱元璋,等著他最後的決定。

朱元璋依舊沒有說話,他還在思考。

其實整個武英殿內,所有的人都在演戲,揣著明白裝糊塗。但他們各自都有各自的目的,包括皇帝朱元璋在內也是一樣。

算算時間,太子朱標駕薨已經過去半年多了,各地前來弔唁的藩王們也都已經陸陸續續的返回了各自的藩鎮,唯有燕王朱棣還留在南京城裡的燕王別院。上次禦花園中的事如今已經在滿朝文武之中傳開了。雖然朱元璋並沒有追究,並且在上次黃子澄彈劾的時候幫朱棣打了圓場,但之後並沒有放朱棣返回北平,反而找了各種藉口挽留至今。如今看來,北平的這份詭異的軍報很可能出自朱棣的手筆。

不論如何,對於這件事情,最合適的處理方法莫過於將朱棣放回北平。北平作為朱棣的藩鎮,經營許久,手下猛將如雲,北平城更是兵多糧足。無論那個叫做哈日勒的部落入侵之事是真是假,有燕王朱棣坐鎮的北平都不會將其放在眼中。

這些事情所有人都明白,但他們都不說。以涼國公藍玉和宋國公馮勝為首的軍中勳貴一系希望能借機帶兵出征,向朱元璋展示自己的力量和用處,他們想告訴皇帝大明朝不能沒有他們,所以他們不舉薦燕王,反而各自請命出征。

而那些文官們反對出征就更簡單了,他們也不希望野心勃勃的燕王返回北平,畢竟他們的心還是站在朱允炆這一邊的,在此基礎之上,如果再能派出人,查出此事乃是燕王手下自導自演的把戲將燕王治罪,那就再好不過了,再加上大軍出征,勞民傷財,他們此刻的反應也就順理成章了。

滿朝文武都明白的事情,朱元璋自然不會不懂,可他的顧慮就更多了。軍中的清洗即將開始,他不會在這個時候派這些武將出徵。但燕王是自己的兒子,更是邊塞要鎮的藩王,長期逗留在京師也不像話。

良久。。。

朱元璋低沉的聲音終於在大殿之內響起。

“宣燕王朱棣覲見。”

文武大臣慢慢站起身,分為兩排站定,不一會兒,一身金盔金甲的朱棣大踏步走進了殿內。。。。。

看著自己一身豪氣的皇兒朱棣,朱元璋終於開口了,下達了自己最後的決定,他也不知道這個決定是對是錯,但他還是決定再信他一次。

三日之後,燕王朱棣踏上了離京的道路。

燕王的離去對於他自己來說,可謂是龍歸大海,虎嘯山林;而對於國公勳貴們來說,他們看到了皇帝對他們的戒備與疑慮,他們終於決定要聯合起來對抗朱元璋了,就這樣,一個繼胡惟庸集團之後的又一個反對朱元璋勢力誕生了,不,不是反對,更多的應該說是自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