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心中叫苦,下意識看向自己的胖兒子:“太子,這幾年辛苦你了。”

他還算好的,至少可以藉著遠征漠北離開京城偷懶。

朱高熾才是真的難繃,奏摺堆積如山,天天忙得腳不沾地,還得給他搞錢支援前線。

朱瞻基看到這裡,似乎也明白了自己父親為什麼只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就病逝了。

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工作量太大,沒時間休息給累死了。

父親是個胖子,缺乏運動量,身體素質與太祖洪武帝沒法比,長此以往,肯定遭不住。

朱棣沉沉道:“朕繼位之後,有感於丞相缺位,國家大事處理不過來,於是設立了內閣,讓解縉、胡廣、楊榮等參與政務,如今看來,內閣遠沒有朕想象中的那般好。”

原本只要丞相一人,換成內閣多位朝臣參與,權力看似是被分散了,勾心鬥角實則更厲害。

別忘了,進入內閣的官員很多背後都有江南士紳的影子。

這些人早已結成一黨,同進同退,同聲同氣。

有丞相時,皇帝面對丞相一人,一對一單挑,佔盡優勢。

現在換成內閣,多人群毆,組團開炮,皇帝稍微軟弱一些,分分鐘被揍得連親媽都認不出來。

更噁心的是,官員人數一多,但凡出了什麼問題,責任你推我我推你,每個人都說自己無辜,陷入無休無止的扯皮。

法不責眾,皇帝總不能出了事之後,將內閣所有官員都殺了吧?

扯皮推卸責任的人多了,辦事效率就會越來越差,最後大明江山不亡在這群人手裡才怪。

朱棣真是越想越後怕,痛定思痛道:“廢!必須把內閣廢掉!”

至於廢掉之後,要不要重新恢復丞相制度,朱棣得好好考慮一下。

天幕聲音響起。

【丞相之位的缺失,會給皇帝處理政務帶來一系列的麻煩。】

【但並不意味著,丞相的存在就是好的。】

【丞相權力太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麻煩只會越來越多。】

【朱綾有鑑於此,發現丞相缺失的危害,登基之後,並沒有恢復丞相制度。】

【她當遼東王時就慎重想過這個問題,經過多年苦思,終於讓她創立了三權分立。】

【所謂三權分立,就是將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拆分,內閣掌握行政權,議會掌握立法權,最高法院則負責司法權。】

【這三大部門各自獨立行使權力,互不干涉,彼此又相互制衡。】

【值得一說的是,軍權從三權剝離出來,自成一權,由皇帝親自統轄,皇帝既是天下之主,也是最高軍事總司令。】

【由此,國家政治體制就形成了皇帝獨尊,掌握軍權,在皇帝之下,三權分立,相互制衡,各自行權。】

新大明。

“三權分立?妙,妙啊!”

朱元璋兩眼放光,撫掌大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