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一個,朱元璋吸取了宋朝滅亡的教訓,認為重文輕武不可取,文人容易誤國,因此對文人士大夫防備極深。】

【尤其是江南士紳,各種不配合,各種作妖,他作為皇帝,肯定要防一手。】

【有朱家藩王壓著,才能形成強力的震懾,讓這群文人士大夫不敢造次。】

【其次,元朝雖滅,餘孽仍在,北元殘餘的勢力,依舊是大明北部的心腹大患。】

【朱元璋疑心深重,信不過文官,信不過武將,最信得過的只有自己的兒子。】

【畢竟老話說得好,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唯有自家子嗣,才不會背叛朱家皇族。】

【為了鎮守邊疆,他設立了以秦王朱樉為首的九大藩王,手握重兵,拱衛京師。】

【最後,作為真正從底層裡走出來的皇帝,朱元璋深知百姓的力量有多可怕,同時也明白,若非萬不得已,百姓是不會冒著全家殺頭的風險起來造反。】

【他擔心底層裡出現第二個朱元璋,顛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大明江山。】

【分封藩王,就是他給大明王朝上的最後一道保險。】

【若是哪天朝廷發生變故,皇帝昏庸無能,朝廷奸佞當道,倒行逆施,危害百姓,動搖國本,藩王可以起兵進京清君側。】

【未來的永樂帝朱棣,就是以皇帝身邊出了奸臣,違背太祖遺訓為由,奉天靖難行動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成功團結了各地藩王的力量,聯合推翻了朱允炆的統治根基。】

【至於藩王進京之後,會不會賴著不走,直接取而代之當皇帝,朱元璋則一點也不擔心。】

【別忘了,他是窮苦出身,對於底層百姓來說,種地是個體力活兒,多一個兒孫,就等於多一個勞動力。】

【在這種小農思想的影響下,大明王朝是真正的家天下,即朱家人的天下。】

【藩王姓朱,是他朱元璋的血脈,造反成功之後,皇帝依舊是自家人,肉爛在鍋裡,大明還是他老朱家的大明。】

聽了雙對比系統這番分析,兩個世界的朱元璋重重點了點頭。

他當年不顧群臣反對,執意分封藩王,就是出於防備文人、鎮守邊疆、以及為大明上最後一道保險這三個重要原因。

可以說,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朱家,為了兒孫。

朱元璋掃了眾人一眼:“咱用心良苦,你們怎麼就不明白呢?”

朱綾和朱棣,齊齊翻了個白眼。

【朱元璋的很多出發點都是好的,只可惜他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子孫繁衍。】

【皇族子孫的不斷繁衍,會帶來兩個問題。】

【一個是子嗣越來越多,朱家藩王的待遇又這麼豐厚,一代兩代沒什麼,等再過幾代,就會造成極大的負擔,掏空大明的國家財政。】

【另一個是子嗣繁衍,血緣稀釋得越來越遠。】

【第一代皇帝與第一代藩王是父子,第二代皇帝與藩王是叔侄,這樣不斷繁衍,血緣越隔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