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中。

朱棣收到糧食之後,並沒有盲目一股腦兒地丟擲去,而是按照朱綾的指點來辦。

朱綾這次,不僅要賑濟災民,還要讓那群躲在背後大發國難財的奸商、奸賊傾家蕩產,賠得褲衩子都不剩。

朱棣雙管齊下,一邊拿出部分糧食救助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另一邊向市場投放糧食,打壓居高不下的糧價。

此舉,無疑惹怒了那些坐等著發財計程車紳、地主和富商。

這群人在朝中人脈廣佈,對於大明的糧食情況瞭如指掌,不相信朱棣真能拿出那麼多糧食來救災。

於是,這群人聯合起來,斥巨資在市場上瘋狂掃貨,要把所有的糧食吃下來。

無論朱棣丟擲多少糧食,他們都選擇一口吃下。

其實,以藩王的權力,是可以在這個時候揪出幾個炒作者,殺雞儆猴,狠狠痛擊一番的。

但朱棣不想壞了朱綾的計劃,對於富商暗中收購糧食之事,選擇沒看到,繼續拋售。

就這樣,一個拋,一個吃你,被炒得高高的糧價,居然就穩住了。

見此,背後這群人那叫一個得意,認為自己勝券在握,就等著坐在家裡數錢了。

殊不知,士紳、地主、富商們此舉,正中朱綾下懷。

她存了那麼多糧食沒賣,正想找個冤大頭高價接盤呢。

眼下糧食被他們炒得高高的,正是出貨的大好時機。

在朱綾的授意下,朱棣採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最開始丟擲一部分糧食,然後一點一點增加,越到後面出現在市場上的糧食越多。

富商們對於朱棣丟擲來的糧食照單全收,剛開始還樂呵得不行。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覺得不妙。這糧食怎麼越買越多?

難不成朱棣得到了傳說中的沈萬三聚寶盆,將一粒米放入盆中,就能源源不斷生出糧食?

若真是聚寶盆的神力作祟,他們就算有再多的錢,也買不完盆中變出來的糧食。

朱綾躲在暗中留意著市場動向,看到這群人將朱棣的糧食來源歸結為沈萬三的聚寶盆,便順水推舟,將此事渲染得神乎其神。

富商們不信這個邪,加大收購力度,想要耗盡朱棣手上的糧食。

結果買了一輪又一輪,朱棣拋向市場的糧食不減反增,猶如潮水般滾滾而來。

買不完,根本買不完!

到了這一步,士紳、富商們內部出現分化。

一撥人覺得,朱棣的糧食應該不多了,之所以加快拋貨,只是為了製造恐慌情緒,就像諸葛亮唱空城計嚇走司馬懿那樣,他們賭朱棣手裡沒那麼多糧食。

另一撥卻認定,朱棣得到了聚寶盆,擁有無窮無盡的糧食,跟他鬥,根本沒勝算。

這群人各懷鬼胎,因利益而聯合,一旦遭到狙擊,瓦解得比誰都快。

內部意見不統一,就有一部分富商選擇停止掃貨,並將手裡的糧食拋向市場,也好及時止損。

當朱綾察覺到這一點後,立刻讓朱棣放出訊息,說災情出現後,神物聚寶盆突然出現,感蒼生之疾苦,特意給他留了巨量的糧食,這批糧食足夠大明百姓吃整整三年,讓大家不要擔心。

這招釜底抽薪一出,市場上的糧價應聲暴跌。

本打算偷偷賣、慢慢消化計程車紳、地主、富商們頓時亂了手腳,顧不上什麼聯合同盟,瘋了似的將手裡的糧食丟擲去。

大家爭先恐後,就怕拋晚了,貨全砸在自己手裡。

到了這一刻,他們已經不指望賺錢了,能少虧一些就謝天謝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