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恨恨道:“孽障!你還有力氣跑,看樣子打還是沒挨夠!”

朱元璋吆喝著:“還等什麼,趕緊安排上!”

下一秒,熟悉的鬼哭狼嚎,再次響了起來。

就在這時,雙對比系統聲音再次響起。

【經濟上,朱綾締造了一個與眾不同。】

【之所以用與眾不同,而不是‘前所未有’或者‘前無古人’這些形容詞,則是因為朱綾的盛世與以往的盛世,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元代文人張養浩在《山坡羊》一詞中寫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此之前的盛世,是皇帝的盛世,是權貴的盛世,是地主的盛世,唯獨不是百姓的盛世。】

【以無數人公認最強盛、最繁華、最富裕的開元盛世為例,但在大詩人杜甫眼中,卻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農民收穫一百斤糧食,要納稅二十來斤,再加上各種苛捐雜稅,一下子超過百分之五十了,即便是趕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也是吃糠咽菜,很難頓頓都有粗糧,細糧更是想都別想,要是遇到災荒年,易子而食,比比皆是。】

【有位文人這樣說,百姓,盛世之牛馬,亂世之炮灰,可謂是一針見血。】

【老百姓吃飽飯,就像未來朱綾開的愛龍仕賣的商品那樣,屬於奢侈品。】

【對於整個封建時代來說,老百姓不餓死,這便是盛世。】

【朱綾的大同盛世則完全不同,不是權貴地主的狂歡,而是老百姓的富足安逸。】

【為了實現這一點,朱綾可謂是煞費苦心。】

【朱綾做了三件大事,共同創造了盛世之基。】

【第一件,土地全面國有化,老百姓分到了國家分配的土地,之前為地主打工,現在為自己幹活,幹勁十足,生產積極性空前強大。】

【第二件,就是選育高產良種。】

【土地改革和高產糧種之前已經提到過,這裡就不重複了。】

【現在重點要提及的是第三件事,成立專門的糧食機構,朱綾將其命名為‘龍儲糧’。】

聽到這裡,兩個世界的人怔了怔。

“龍儲糧?”

“顧名思義,就是儲存糧食,那就是糧倉嗎?”

“糧倉很早之前就有了,每次秋收,總要弄個地方儲藏糧食,家家戶戶都有,女帝成立這玩意做什麼?”

“嗨,瞎扯什麼呢,女帝聰明蓋世,深謀遠慮,她成立‘龍儲糧’,肯定有她的用意。”

“這龍儲糧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糧倉,否則女帝斷斷不會多此一舉。”

“龍儲糧能成為盛世之基,定有不同尋常之處,大家認真看下去不就知道了。”

【龍儲糧是糧倉,卻與一般糧倉不同。】

【它的存在,並不是儲藏糧食不變質,而是為了保障市場糧食供應,讓每一個百姓都能牢牢端住自己的飯碗。】

【民以食為天,只有把糧食問題搞好了,才能保障國家的穩定。】

說著,畫面一轉,時間線重新拉到洪武一朝。

洪武二十三年。

這一年,遼東地區水熱豐沛,百姓又一次迎來了大豐收。

糧食豐收,自然是一件好事。

家家都有幾十畝地的百姓,自然喜笑顏開。

歡喜持續了沒多久,他們又發愁了。

糧食產出那麼多,遼東地區人口有限,根本消化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