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商稅改革(第2/2頁)
章節報錯
土地改革來一刀。
針對商人又來一刀。
簡直要人命啊!
誠然,官商勾結歷來是大忌,但私下裡,收受賄賂、沆瀣一氣、圖謀分贓的官員,卻是一抓一大把。
不止如此,有相當一部分官員,還會安排自己的族人、親戚、朋友,甚至是家中奴僕在外面經商盈利,藉助自己的官員身份,一路大開綠燈,賺得盆滿缽滿。
這已經不說算官商勾結了,而是官商一體,官即是商,商即是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
在這個時代,商人居於末流,社會地位低,備受歧視。
想要做大生意,商人就必須找官僚做靠山,否則再大的生意,都可能分分鐘被其他權貴吞掉。
正因如此,那些所謂的大商人,基本上都是掛靠權貴,或者披了馬甲的官僚本身。
朱綾制定商稅,重傷最嚴重的不是外頭的商人,恰恰是朝中這些官員。
深諳這一點,朱綾才在言語上步步緊逼,讓他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朱綾痛心疾首道:“奸商奸商,無奸不商,朕原以為商人只會透過販賣貨物謀利,萬萬沒想到,他們竟把主意打到國家稅收上了。朕在遼東十五載,全權統治該地主,諸位愛卿可知,遼東每年的財政收入,商業稅能佔到多少成?”
眾大臣惴惴不安,搖頭:“臣不知。”
朱綾伸出五根手指:“五成,至少五成啊,可朕登基之後,清查賬目,卻發現各地收上來的商業稅,竟只有一成左右,差距如此之大,誰來告訴朕,這些商業稅都到哪兒去了?”
眾大臣聞言,又是一驚,心頭再次瘋狂跳動起來。
完了!
商業這一塊的貓膩,竟然又被女帝發現了!
朱綾雙眼泛紅,眸光冰冷:“這般巨量的稅收流失,絕不可能是幾個商人做假賬可以做到的,這背後必定有人與之勾結!”
“朕有記憶時,大明王朝剛剛建立不久,當時先帝嚴懲貪腐,手腕強硬冷酷,以為這般重拳出擊,要不了多久,朝中肯定一片清明,國富民強,海晏河清,呈現盛世之繁榮。”
“直到朕前往遼東,歷經十多年的統治,歸來與中央財政一對賬,才知道朝廷的心頭大患,不在於為非作歹的藩王,也不在於貪官們明面上貪汙的那些錢,而是你們,你們這群讀書做官的,鑽制度漏洞,上下欺騙,才導致了各方面稅收流失得如此嚴重。”
“國庫空虛,老百姓窮困潦倒,那錢都到哪兒去了?”
“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的,咱們這這爛一點兒,大明就爛一片,你們要是全爛了,各地就會揭竿而起,讓咱們在場所有人死無葬身之地啊!”
她情緒說來,聲音哽咽又憤恨:“所以,商稅改革,也是勢在必行!”
這話一出,不少放任族人、親友、奴僕在外面經商的大臣都慌了。
他們生怕朱綾扣‘官商勾結’的罪名,眼珠子一轉,拐著彎兒委婉勸說。
“陛下愛民如子,臣等拜服!”
“只是,商稅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提高商稅,固然可以打擊那些大商人。”
“但陛下想過沒有,底層老百姓有不少做小買賣養家餬口的,如餛飩店、煎餅攤的,這些商販利潤微薄,若是課以重稅,他們今後如何生存?”
勸說的這些人,大部分是為了自己,也有小部分是真心為底層百姓考慮的。
小老百姓生活那麼艱難,賣得包子饅頭煎餅啥的,不過賺點辛苦錢。
要是商稅太重,根本沒法生存。
朱綾沉聲道:“朕制定政策改革,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個問題朕怎麼可能想不到?商稅肯定是要改的,但朕會對於商業經營產生的利潤,進行分級收取,掙得多的多交,掙得少的少交、甚至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