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屏把門關上,把兩個孩子柳大嬸和王秋雲叫去了她屋裡。

榮山村雖然講究,但到底是鄉下人家規矩沒那麼大,眼下是冬日,哪能讓客人站在院子裡吹冷風,索性到屋子裡坐著說話,本來盛屏還要給焦紅錦提個炭盆去,柳大娘攔著沒讓。

“她體弱,聞不得炭火味兒,也不敢太靠近火爐,現在這樣就挺好。”

蔣鷺認為躲著不是辦法,他讓江山青把欠的銀子和人名說給他,他列個單子出來。

兩人在書桌前坐了有半個時辰,把欠銀都理清了,一共一百零三兩。

蔣鷺認為這錢得還,但不能直接還,最好找個中間人,不然他們只當江山青發了橫財趁機訛詐,屆時將難以脫身。

蔣鷺想了下這件事得請他大哥出面。

蔣鷺擔心事情拖久了影響他們後面的盤算,第二天就去了鎮上找了蔣城,將銀子和名單給了他,請他幫忙。

蔣城應下,接過後收下單子,讓他放心。

回去時,蔣鷺見鎮上的油鋪已經開了門,這幾天盛屏說要做些素油炸的肉醬來下飯,他就買了十斤大豆油。

盛屏有做肉醬的打算,跟王秋雲說了。

隔天一早,王秋雲和柳大娘就背了背簍上別山找野蕈,本來盛屏也想去的,柳大娘攔住她,“我那媳婦就是因為小産時沒養好,這才壞了身子,你還是多歇會兒,等過了十五再出去活動。”

蔣鷺也覺得這樣好,考慮到柳大娘和王嫂子都是客人,他本要自己上山,盛屏卻讓他去買新鮮豬肉,回來還要剁成肉餡,要跟野蕈一起做菜,如此分工,他就不再說什麼了。

柳大娘和王秋雲揹著背簍上山,她們兩人經驗不多,路上遇見了柳茵茵,一交談才知道他們是蔣鷺家的客人,就帶著她們一起找野蕈。

柳茵茵專程來找野蕈就是因為盛屏先前送的那罐子野蕈油,不管是吃麵還是炒青菜,放上一點兒,頓時鮮香無比,家裡人口多,沒吃幾頓就沒了,她就想著趁這個時節自己弄幾壇子。

三人各採摘了滿滿一背簍才下山,柳茵茵不著急回家,說是要問盛屏配方,三人結伴同行。

她們到時,是盛屏開的門,兩個孩子正在廚房吃飯,蔣鷺和江山青已經出門去了,不過廚房的長桌上卻擺著不少的食材。

蔣鷺出門前,剁了十斤的豬肉餡,三分肥七分瘦,又在田埂上挖了半簍子的野蔥回來,切成長段,冬筍切成丁,其他姜、蒜、花椒、嫩花椒葉等調料依次擺開。

知道柳茵茵是為了配方來的,盛屏也不藏私,跟她說了葷油該如何做,素油又該如何做。

柳茵茵問完走了,柳大娘和王秋雲就在廚房裡忙開了,也不要盛屏幫手,讓她站在一旁指導就行。

野蕈先分種類,把雞樅單獨拿出來,用大豆油做成雞樅油,其他野蕈切成丁,和著肉餡做成醬。

雲雲和小苗吃了飯,不願意離開,廚房裡都是肉香,他們捨不得走,柳大娘就招呼他們去添柴,也能烤烤火。

雜菌和著三分之二的肉餡一起做雜菌肉醬,剩下的肉醬和冬筍一起做成竹筍肉醬,野蔥只用清油炸,做成蔥油。

忙了一上午做出了兩種油、兩種肉醬。

盛屏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方便。

再過兩天他們就要忙著修房子了,早上這一頓能簡單點兒最好,下個面條放勺子油、肉醬,也不用再調味,省事多了。

當然這是盛屏一個人的想法,在柳大娘和王秋雲看來,雖然得了風味,但素油貴,不值當如此。

初七蔣鷺在外面忙了一天,前一天已經查了良辰吉日,初八就要正式動工修房子,工人由榮樹河出面已經找好了,都是村裡的壯勞力。

動工前有祭天地的儀式,得殺一頭豬,用豬頭做祭品敬天敬地,榮樹河提前留了豬,祭拜過後,工人們吃一碗豬頭肉的細面就開始幹活。

工地的活兒,盛屏幫不上忙,家裡的活,但凡要碰水,要用力的,都被柳大娘和王嫂子搶著幹了,她無事可做,只好陪焦氏聊天。

這些天,盛屏按照劉二嬸從前給她補身的法子給焦紅錦養身體,現在焦紅錦臉色好多了,人也有了精神,不用天天在床上躺著。

天氣又好,兩人一到下午,就把凳子擺到院子裡,弄一壺荷葉水,吃點兒瓜子核桃,看孩子們在院子裡跑來跑去。

房子才動工,要先鋤草、整地,蓋房所用材料,村裡人家有的就在村裡買,沒有的就去鎮上採購,有些材料得訂做,就要多等些時日。

等到所有材料齊全了,已經是半個月後,這時整地工作已經結束,可以開始挖地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