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決戰(第1/3頁)
章節報錯
“報~~~
前方五里地之外,發現敵軍前部一萬左右步兵已經展開陣列!“
“報~~~
左翼發現敵軍一萬左右步兵正在挺進!“
“報~~~
右翼發現敵軍一萬左右步兵正在挺進!“
列奧尼達接連線到三個傳令騎兵的報告後,整個人都蒙了。
“黃巾賊才剛出現,就擺出來了三萬人?
他們什麼時候有這麼是兵了?”
列奧尼達倒是沒有懷疑自家的傳令騎兵誇大事實,畢竟那些傳令騎兵都是以嚴謹著稱的斯巴達戰士擔任。
斯巴達人並不是不會騎馬,斯巴達戰士中有不少人都會騎馬,但他們不擅長馬上作戰。
如果說斯巴達戰士在雙腳落地的時候,能發揮出十成戰鬥力,馬戰的話只能發揮出三成戰鬥力……
這不僅僅是因為斯巴達城邦缺少戰馬的緣故,跟斯巴達戰士迷信重步兵戰力,蔑視騎兵也有很大關係。
斯巴達人一般只是將馬匹看作一種交通工具,而是戰鬥用具。
列奧尼達又仔細詢問了一番,心中才稍稍鬆了口氣。
那三支被發現的黃巾賊,都是無甲的輕步兵。
輕步兵聽起來不錯,實際上斯巴達人口裡的輕步兵,跟炮灰是同義詞。
也有輔兵民夫的含義。
隨即,列奧尼達開始根據得到的情報,快速下達一連串命令,展開自己的所部兵馬。
實際上,列奧尼達的五萬大軍,一直都是分成左中右三部分齊頭並進,中路軍自然是列奧尼達的本部斯巴達精銳,兩翼則是皮洛士留下來的,和原本列奧尼達自己麾下的波斯僕從軍,波斯僕從軍中參雜著波斯紅頭吧和波斯領主們親領的波斯重灌騎兵。
這是斯巴達人出征時的標準配置,僕從和附庸軍隊護衛兩翼,防止斯巴達精銳主力被兩面包夾。
作戰的時候,則依靠斯巴達精銳主力強悍的破陣能力,從中心鑿穿敵軍中路大軍,直取敵軍帥旗。
只要敵軍帥旗倒下或撤退,敵軍大部基本上也就崩了。
斯巴達人就是依靠這種戰術套路,打贏了無數戰爭!
戰術很簡單,也是冷兵器時代很常見的戰術,但能打贏全靠斯巴達精銳的強悍戰力。
斯巴達戰士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只有死在前進道路上的斯巴達人,沒有投降的斯巴達人!
這是一場經典的遭遇戰,雙方都是奔著對方主力去的,所以探查到對方主力位置後,二話不說直接將大軍展開a了上來。
這其實才是這個時代野外決戰的常態,那種提前約定地點的野戰已經很少見了。
列奧尼達所部的三支大軍,組成了一個標準的箭頭進攻陣型,反觀西亞自由軍,在遭遇敵軍主力後,反倒停了下來,擺出一個平行的防禦陣勢。
於是,列奧尼達毫不客氣的,將兩翼的指揮權下方其實他不下方,打起來後也沒辦法有效指揮距離稍遠的兩翼大軍),指揮自己的本部斯巴達精銳衝了上去。
最前面的是斯巴達戰士驅使的邊民士兵。
這些和斯巴達城邦屬於僱傭關係的斯巴達外族邊民自由人士兵,武器裝備並不統一。
其中富裕些的邊民,身上套著厚重的鐵甲,手裡是短劍長矛破甲錘應有盡有,遠端武器也是希臘人軍隊中常見的破甲標槍。
窮鬼邊民的裝備則跟輕步兵差不多,身上一個鐵片都看不見,只有一套廉價的輕皮甲,手中只有基本的劍盾和短矛。
西亞地區和大漢帝國的軍隊,最大的區別就在於,西亞地區的大部分武裝力量,除了波斯僕從軍那種應召農夫兵外,都是自備武器裝備。
而大漢帝國則是朝廷或上面的主子給統一配備。
列奧尼達已經提前對邊民武裝進行了排兵列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