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被伏擊的戰例,基本上都脫不開兩條原因。

第一條原因也是最常見的原因,外地軍隊過來打仗,不熟悉地形,或者說沒做好戰前繪製詳細戰術地圖的準備,結果被敵人埋伏成功。

第二條原因就是統帥原因了,或是因為統帥帶兵能力不行,或是因為統帥過於驕傲自滿,對敵人不屑一顧,結果踏入敵人的伏擊圈裡。

除開這兩條原因之外,伏擊戰是很難成功的。

當然,還有一種極端情況,一方軍隊的斥候過於強大,把整個戰場都遮蔽了,另一方還有不得不戰的理由,只能硬著頭皮往前,結果踏入伏擊圈……

歷史上的明軍面對清軍,就打過這種糊塗仗。

李察的西亞自由軍裡,裹挾了大量的本地波斯民眾,他們單個拿出來或許只對家鄉附近地形熟悉,但不同地方的波斯民眾情報匯總後,一份詳細的戰術地圖就擺在李察面前了。

這就是為何李察的西亞自由軍,很難被敵人伏擊的原因。

再就是,李察他不當人子……哦不,是英明神武,不拘小節,把斥候營的人撒網式的往外派遣,在鐵打的斥候營流水的炮灰斥候的努力下,想要伏擊西亞自由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波斯賤民固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他們有一條優點讓李察非常讚賞。

就是波斯賤民的需求很低,或許是長期生活在食不果腹的環境中,只要西亞自由軍給出一些小恩小惠,再進行一番大義洗腦,就能將波斯賤民的戰鬥熱情激發出來。

波斯賤民從出生開始,就被希臘人和波斯領主灌輸了他們的命低賤不值錢的價值觀,這也是波斯賤民為西亞自由軍賣命的時候,對死人不會產生過激思想的原因之一。

再說了,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李察的西亞自由軍不會被伏擊,而對面的阿爾瑞斯帶領的希臘混裝兵團更是有主場作戰的優勢,李察也沒有天真的試圖去伏擊敵人。

所以,李察選擇了一箇中規中矩的地方用來決戰。

一處廣袤的平原。

李察之所以選擇平原,是因為這一次他感覺敵人的兵力優勢沒有那麼大。

透過抓捕的舌頭,李察已經得知阿爾瑞斯麾下的希臘混裝兵團中,真正的戰兵只有一萬出頭。

比起西亞自由軍的戰兵數量,連一倍優勢都沒達成。

所以,李察犯不著跟上一次面對波斯兵團一樣,打防守反擊戰。

防守反擊戰固然好用,但己方的騎兵優勢卻發揮不出來。

別把一百名騎兵不當回事。

一百名鐵甲騎兵在戰場上衝起來的聲勢,足以讓那些戰陣經驗不夠豐富的新兵當場嚇尿褲子!

除此之外,李察還打探到阿爾瑞斯麾下帶領的希臘混裝兵團,連一支像樣的鐵甲騎兵隊都沒有,只有阿爾瑞斯身邊十幾個親衛扈從騎著高頭大馬。

剩下的就是傳令輕騎了。

喜歡全面戰爭我做主請大家收藏:()全面戰爭我做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