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軍武世家(第1/2頁)
章節報錯
站在一個小高點上的李察,看著遠處密密麻麻的波斯僕從軍戰線,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出以前看過的外國古裝戰爭電影。
裡面有很多鏡頭都是這種人挨著人,手持刀盾矛等武器,向前壓進。
李察沒想到,自己還能在現實裡看到這一幕。
李察不得不承認,他上輩子的那些導演或許歷史學得不咋地,但對觀眾的興趣點掌握得卻非常好。
這種人挨人還拿武器往前壓的場面,屬實震撼人心。
只不過,隔著螢幕的觀眾感受到的是熱血沸騰,而身處現場的李察則是一股涼氣從腳底板往腦門上衝,不知不覺間,背後已經被冷汗浸透。
跟李察同樣心情的人比比皆是,無論是邊軍士卒還是色目兵囚徒兵,在這一刻的心態都差不多。
只不過他們不想兵敗身亡,所以還在堅持罷了。
大漢帝國常年對外戰爭,對民間最大的影響就是,讓人們普遍塑造了‘老子即便是死也要拉個墊背’的愣頭青觀念。
這與和平環境裡出身的普通人,有著本質區別。
八號據點隊伍所在方陣的一名中年男子,披掛全身鍊甲,和李察一樣被一群人簇擁著站在小高點。
小高點就是一處地勢稍高的坡地而已。
即便是相對平坦的古道兩邊,這種小高點也不難尋找。
畢竟這是古代社會,不像李察上輩子那個時代,有強大的科技力量將高低不平的土地輕鬆平整,到處都是一馬平川的好地!
在這個生產力相對落後的世界,想要平整土地也不是不可以,但動用的人力物力難以想象,除了必需的官道之外,朝廷很少會發動人力去修路平整土地。
而波斯人聚居的波斯高原,因為採取的是分封制度,波斯領主之間沒有高低之分,所有的波斯領主統一向希臘城邦議會效忠,自然不會有波斯領主耗費金錢去維護官道。
這也是為何李察一行人行軍的大道,被稱之為古道的原因。
這條道還是在希臘人和大漢帝國沒有入主西亞中亞的時候,這裡土著建立的地域強國修造的。
距今已經有上千年曆史……
若不是走的人多,這條古道早就被大自然吞噬了。
這次前鋒軍劉海親封的統領,七品都候徐光武此時就在八號據點軍陣之中。
雖說戰鬥的時候各個據點的隊伍都沒搭理徐光武,但徐光武可不是柳雙葉那個孤家寡人,他身邊的親兵護衛最低也是入品好手,這都是劉海專門調配給他的,就是為了壓住前鋒軍中出身不同據點的小軍頭。
所以,當徐光武帶著親兵衛隊衝入八號據點的陣列中後,八號據點的軍候即便再不樂意,也只能聽從號令。
鎮西關外的據點根據兵力規模,據點最高統領的武官級別也不同。
人少的據點最高統領是屯長,人多的則是軍候統領。
統領是大漢帝國軍隊中的領軍稱呼,並不是具體官職,相當於一個臨時的軍隊職務。
往往代表著一支軍隊的最高領導。
統領的級別未必就比下面的武官高,但統領具備統管一切領導全軍的職能,只要是在統領麾下的武官,無論什麼級別都必須聽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