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75章+第76章(第1/6頁)
章節報錯
第74章+第75章+第76章
吳袖逸揹著書包獨自一人打著手電走在回吳家的路上,路過已經無燈光的鶴翠嶺集市,白天也算熱鬧的地方,晚上空無一人的有些駭人。
吳袖逸加快了腳步,忽然暗處躥前面出現一個人捧著東西對她說道:“南方拉來的香蕉,來兩把嘗嘗鮮嘛?便宜處理了。”
吳袖逸手電打在那串已經熟過頭有黑斑的香蕉上,手電的光圈繼續向上變大照亮了王曉光的臉和他身後小山似的香蕉,還有滿懷期待的建國叔叔。
王曉光強顏歡笑的面容維持不住垮了下來,哭喪著臉道:“袖逸,你怎麼來了?”
王曉光坐在香蕉山前,看著吳袖逸彷彿見到了親人,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對吳袖逸講述了經過:“……你說我們上學時間不夠,我回家就看我爸爸沒工作了,放著這麼大好的市場不做可惜了。”
“我還就怕選常見水果萬一産品紮堆銷不動,就在不常見的特殊水果裡面選,我還特意做了市場調研,好多人點名要賣香蕉。”
“誰想到一共三天時間拉回來居然無人問津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香蕉馬上要壞了,我以為我爸爸不會賣,就請假一直陪我爸爸賣,可還剩這麼多……”
如果半天前問吳袖逸恐怕她也搞不清楚,現在吳袖逸只能安慰的拍了拍王曉光,顯而易見是吳桂山的新政令嚇得附近居民人心惶惶,個人資金都收緊了唄。
賣山貨的錢,過一個冬天很富裕,但是要度過明年一年顯然就杯水車薪了,誰還敢隨心消費。
這種情況誰也提前預料不到,只能認倒黴了。
吳袖逸想關鍵問題還是鶴平鎮産業太少,只有一個支柱性産業。其他有些專案也能掙點錢例如松鶴大飯店和梅花k等等,可這些專案追根揭底還是在吃礦山帶來的經濟效益。
如果沒有礦山對外吸金,他們也日子不好過。
如果增加一些低投入能對外營收的産品,哪怕規模小點回報慢點,只要夠家家戶戶養家餬口就好,也不會讓吳桂山如此猖獗的隻手遮天了。
可鶴平鎮地處偏僻,除了土地肥沃山貨長得比其他地方都好以外根本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産品。
吳袖逸也陷入了沉思。
王曉光的爸爸讓他回家休息,自己看貨。吳袖逸也勸王曉光學業為重,錢沒了還可以慢慢掙。王曉光這才垂頭喪氣的跟著吳袖逸結伴各自回了家。
吳袖逸剛到二樓臥室一看錶正好9點整,外衣也沒顧上脫,慌忙跑到二樓走廊盡頭的,剛到電話鈴就響了起來,吳袖逸不等電話鈴響第二聲忙接了起來。
“喂,袖逸嗎?”
吳袖逸聽到電話那頭傳來傅高明的聲音。
“是我,怎麼樣都安頓好了嗎?”吳袖逸忙壓低聲音答道。
“今天下午4點到省農大了,學校給我們安排了臨時宿舍,已經安頓好了放心,你呢,怎麼樣?。”
“我很好你放心吧,就是王爺爺他們可能要下崗,以後生計也是個問題。”
傅高明那邊沉默了幾秒說道:“今天農大有個教授開公開課,題目是關於溫室大棚講座,預期未來作物能反季種植。我順便去聽了聽覺得很好,鶴平鎮雖然地勢起伏較大做不到大面積平整,但是土地很肥沃,似乎很適合這種小區域分塊種植的技術。”
吳袖逸如同醍醐灌頂。
是啊,她怎麼沒想到呢,溫室大棚確實很適合鶴平鎮推廣啊!見效雖然稍慢,但是它投資也小,家家戶戶有地也具備條件,而且也利於長遠發展。
前世與他們鶴平鎮一個納欽淖湖之隔,但隸屬不同省份的祥源鎮,就是全國第一個大棚試驗點,吳袖逸離家出走的時候她還親眼見過。明明兩地地理環境非常接近,可祥源鎮早就脫貧致富了。
可不知道為什麼到90年代末—20年代初溫室大棚技術才推廣到她們鶴平鎮,足足間隔了有十年。
吳袖逸急著追問道:“那個教授你能聯絡上嗎?”
傅高明說道:“我知道你的意思,我今天也問過了,可錢教授說這項技術還不成熟,只是一個預期推廣計劃,暫時還不能大面積推廣。”
吳袖逸有些洩氣。
傅高明聽她嘆氣又說道:“錢教授今天給了我一些資料,你要有興趣我發過去給你看下。”
也只能如此了,吳袖逸無奈。
忽然吳袖逸聽到電話中傳來非常微弱的喀拉聲,似乎有人拿起話筒的碰撞聲音。電話中傳來了刻意放輕的呼吸聲,似乎傅高明和她之間多了個偷聽的人。
吳家座機電話一個號碼但是拉了兩個分機電話,分別放在樓上和樓下。只要接通其中一個電話,拿起另外一個話筒也可以聽到通話內容。
吳袖逸煩躁地看向樓下,微弱的燈光,準是有人用樓下電話分機偷聽他們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