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強勢的軍方(第1/2頁)
章節報錯
九成宮那邊吵吵的相當厲害,武將們一個個爭先恐後的報名要去,文官們有的贊成例如長孫無忌,杜如晦之類的,有的反對,比如魏徵,魏老頭是單純的覺得大唐應該休養生息,和平發展,還有的如岑文字,褚遂良之類的,是文官的通病,不喜歡一切打仗的事情.
文官不喜歡打仗,一來他們讀的是聖賢書,書裡講的都是仁和二字,再一個文官們不喜歡打仗還因為如果有仗打,武將們的權利就會很大.
這是文官和武將在權力上的爭鬥,文官在想盡一切辦法遏制將軍們的權利,也就是在遏制戰爭的發生,將軍們則在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打仗的機會.
幾乎歷朝歷代都是立國初期,武將們的權利會普遍大於文官,而一旦國家穩定了之後,文官們的權利就會大過武將,甚至武將會被極大程度的惡意打壓.
當然文官們這種權利超過武將的情況,很多時候也是帝王在刻意為之.因為只有馬上打天下沒有馬上治天下的.
武將集團的權勢高於文官集團,這種情況在大唐的初期體現的尤為突出,尤其是貞觀一朝.
這和李世民得江山的方式有關係.
如果是前太子李建成順位繼承皇位,那麼顯而易見的,文官們的權利會比武將高,因為有李淵的基礎在,李建成是無需太過倚重武將的,而且李建成本身和很多文官的關係都相當好.
但是李世民不然,他的皇位是透過玄武門之變,當然稱作政變更好,他的皇位是透過玄武門政變,殺了他哥哥太子,弟弟齊王,然後逼著他老爹李淵退的位.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武力的基礎上,而當時出謀劃策的人不管是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之流的文官還是尉遲恭,侯君集,段志玄等等的將軍,都是軍方人士.
於是造就的就是,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唯一的一段可以說是武將完全壓制住文官的一個時期.
看看李世民定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人員名單就能知道,裡邊大多數都是軍方的人,就算不是軍方的也可能是以前從軍職轉過來的,即便不是軍職轉過來的也和軍方有很大的關係.
大唐奉行的是無軍功不封爵,所以看看李世民這一朝那一個個顯赫的爵位,上朝時候那一個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就能知道,李世民一朝中中下級官員不算,光是上層官員幾乎就大多數有軍方背景的.
沒錯,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文官也都可以算作軍方的人.因為他們之前都是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過的,都是有軍職的人.
只不過他們算是謀士,尉遲恭等人是具體實施者而已.
所以,李世民對軍方的倚重從他開始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並且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戰功卓著的將軍,是一名武皇帝,所以他的身邊才會圍攏那麼多名將,謀臣,都是跟他一路東征西討打出來的交情.
所以,對於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這些從武職轉文職的文官巨頭來說,他們不會太過刻意的打壓武將,因為他們本身就和武將集團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打壓武將也就是在打壓他們自己的實力.
很多時候,房玄齡他們還會比較偏向於武將集團.
但是對岑文字,褚遂良等完全意義上的文官來說,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他們很多時候考慮的不是打一場仗對國家有什麼好處,而是考慮打一場仗會讓軍方權利增加多少.
比如這一場對吐谷渾的戰爭,一開始很多文官就不同意,但無奈幾大文官巨頭,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都是贊成的,哪怕魏徵不同意,也於事無補.
可是當段志玄把這場仗打成了現在這樣的半生不熟狀後,之前就死活反對的文官們這下更有了反對的理由,也有了攻擊軍方的理由.
打仗將軍們沒問題,但打嘴仗就幹不過整日裡子曰,聖人言等等掉書袋文縐縐的文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