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倭國白銀巨大的出產量,全部要歸功於一座銀山的發現,位於出雲地區石見國的石見銀礦.

石見銀礦發現於十六世紀,曾是十七八世紀世界上代表性銀礦床之一,從倭國戰國時代後期到江戶時代前期都是倭國最大的銀礦山.從發現到閉礦一共經過了四百多年的大力開採.

明朝時候,因為銅的缺乏,白銀已經成了和銅錢並駕齊驅的流通貨幣,甚至超過了銅錢的使用率.而白銀在中國的產量同樣也不多,也不足以滿足市面的流通需要,所以倭國的白銀大多流向了中國.

在大唐,流通貨幣主要是銅錢,布帛也可以以物換物作為貨幣來流通,而金銀卻基本是不作為貨幣流通的.

雖然基本不參與貨幣流通,但金銀作為貴金屬的價值在那擺著呢,所以大宗貨物的買賣往往會用到金銀.

這就跟後世中國一樣,金銀雖然不能當人民幣用,但卻可以用人民幣衡量,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中國大媽瘋狂搶金.

因為金銀這種東西是保值的,都說盛世古董,亂世黃金白銀,其他東西的價格可能有巨大起伏,但金銀這樣的貴金屬卻不會.

任何時候拿出金銀來賣,都能換到對得起它們身價的流通貨幣來.

有金銀就相當於有錢,有錢就能買東西.

沒人能不在意金銀,哪怕是不以金銀作為貨幣流通的大唐帝國的皇帝李世民.

就像發現了香料島,李世民就惦記著擴建水師,想佔據海上航線,還有那些到處是珍貴木材和香料的島嶼和周邊國家一樣.

有了能大量出產白銀的石見銀礦,武元慶就不信李世民會不動心.關鍵的石見銀礦不只是出產白銀,它還出產銅.

這個礦的成因武元慶不知道,但是他知道這個礦是由兩條礦脈組成的,其中一條礦脈主要就是有銅,和銀組成的.銅還要排在前邊.

有白銀,又有銅,對李世民的吸引力會更大,誰讓現在流通的是銅錢呢,寺廟裡的和尚都特麼把銅錢融化了鑄成佛像來藏錢了.

搞得朝廷想從寺廟摳點錢出來都做不到,人家理直氣壯的說沒錢.是,的確沒錢,銅錢少的可憐,加上每天的香油錢才夠寺廟的日常基本開支.

可是沒錢的寺廟擺的全是銅鑄鎏金的巨大佛像,看的戶部去要錢的官員直流口水,卻愣是說不出這佛像就是錢來.

這樣的藏錢方式不光是寺廟在搞,就朝中勳貴大員們家裡也是如此.都知道錢不露白,所以一個個都把庫房裡儲存的銅錢融化澆注成了各種器皿物件,銅盆,銅水壺,銅雕像,銅桌子銅椅子.

有錢的都是這樣藏錢的,搞得現在商業是越來越繁榮了,市面上流通的錢幣卻是越來越少了.

可是大唐的銅礦產出有限,造幣的速度還比不上有錢人家融錢鑄器的速度呢,為此李世民都快要愁死了.

如果現在有一個新的產銀還產銅的礦區被發現,李世民絕對會高興死的,哪怕這個礦遠在倭國,大唐也剛和倭國鬧掰.但也足以讓李世民巨興奮,巨期待了.

有了足夠的動力,等到時機成熟,李世民絕對不介意把這個礦區佔下來,哪怕要和倭國打一仗也在所不惜.

到那時候,倭國.....呵呵呵.

不過,這和高表仁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