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鍥而不捨(第1/2頁)
章節報錯
可能李世民覺得在新羅問題上拒絕了倭國人會影響邦交,所以在倭國人求學這個上面想補償一點.
於是李世民沒有設定任何障礙,哪怕武元慶找他說讓倭國人學習大唐的東西后可能會造成威脅,李世民也沒有在意,並且還大開方便之門.
就拿僧人來說吧,大唐是抑制佛教,推崇道教的,所以僧人的度牒管理的極其嚴格.
有人想出家當和尚,可以,但是收你的寺院必須有空白度牒給你才行.
而頒發度牒是朝廷在管,每一張度牒的發放倒要層層稽核,不但要考量這個寺廟的大小,在周圍的影響,還有考核想當和尚之人對佛經的瞭解程度.
說你快餓死了,想到寺廟出家當和尚求個溫飽,呵呵,想都別想.
這兩年度牒的發放越來越嚴格,去年一年也才發放了八十幾張空白度牒,也就意味著去年一年也就只有區區八十多個人出家當了和尚.
這個不止針對大唐,也針對外國的僧人,說你在自己國家就已經當了和尚,來了大唐就順利成章可以當和尚,入住寺廟,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這時候可沒有外國和尚好唸經這一說,甚至外國和尚度牒的審批更加嚴格.所以每年來到長安得不到度牒,進不了寺廟的野和尚不知凡幾.
但是,在倭國僧人的度牒的發放上李世民卻大開綠燈.二十多個僧人的度牒竟然一股腦全發了,沒有一個卡住的.
一時間長安裡好幾個知名寺廟裡多出來了好些個帶著口音的倭國留學僧.
僧人去了寺廟學的也無非就是寫佛經之類,頂多學習一些經史,詩詞罷了,武元慶還算不得多麼擔心.
就算那些個在倭國就學問高深的人拜入許多大儒門下,不少好被允許進入官學,甚至崇文館學習武元慶都可以視而不見.
可是李世民放這些人加入司農寺,將作監之類的部門,武元慶就沒法看下去了.
倭國人這次來的時候,帶的人非常全面,有會經史的,有會書法,有會音樂的,還有會丹青的.
但是除了這些高階高雅的人才,還有很多各行各業的工匠.種地的,打鐵的,蓋房子的,修水渠的等等.
大唐的人可能不懂,但是武元慶卻知道社會的發展正是要靠著這些基礎動力的發展而發展.
這些東西才是讓一個國家強大的基礎,後世那讓西方強大,讓東方落後的,正是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
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百年屈辱的日子裡大家都在喊落後就要捱打,什麼地方落後了,文化嗎?顯然不是,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古老國度論文化絕對是最頂尖的.
文化沒有落後,落後的是工業,是各種各樣的基礎.正是因為基礎建設的落後,才導致飛速發展了好幾十年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想想後世隨處可見的圓珠筆,一個小小的筆珠都要從國外進口,就知道工業基礎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