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的時候武元慶才發現竟然缺少頂頂重要的一個配料白糖。

貞觀元年這個時候是沒有白糖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

就連成語中也多有關於飴糖的,比如甘之如飴,含飴弄孫。

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

而飴糖是做不出白糖來的。

除了飴糖,另一種就是蔗糖,東周的時候就有了甘蔗的種植記載。

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裡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甘蔗餳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

到了後來製糖工業繼續發展已經可以製出晶體糖也就是砂糖,但脫色工藝卻不夠,只能製出紅糖或者叫黑糖。

武元慶早在剛穿越過來做糖醋里脊之類菜的時候就發現沒有白糖,但做菜嘛,沒有白糖紅糖也是可以代替的,味道差的也不是很大,所以也就沒有太在意。

可這做罐頭沒有白糖就不行了,如果不放糖就會沒味也不容易儲存,但如果放紅糖那味道又差的太遠。

所以,擺在武元慶面前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得到白糖。

不過,作為資深宅男,最大的好處就是時間多,看的書多知道的東西多。

後世武元慶看小說的時候就老見有到了古代製糖的橋段,但寫的太簡單,所以他專門到往上找過資料看過的。

土法制出白糖,最重要的就是黃泥法的出現。

根據《天工開物》中的記述如下:“去孔中塞草,用黃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內,溜內盡成白霜。最上一層厚五寸許,潔白異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黃褐。

這個記述太過簡單,模糊不清,不過裡邊的配圖,武元慶知道了具體的步驟,第一個階段就是蓋泥,先把壓榨出的甘蔗汁加熱蒸煮,濃縮到粘稠狀後,到在一個漏斗形狀的瓦缽器皿裡,當然事先要用稻草把下邊的口封住。經過幾天時間,瓦缽的下邊就被結晶出的砂糖給堵塞住了。這時候就把這個漏斗狀的瓦缽架在大甕或者鍋上邊,然後將做好的黃泥餅也就是黃泥土胚均勻壓到粘稠的糖漿上邊,然後黃泥就會慢慢的滲入糖漿中,這個滲入的過程也就是脫色的過程,各種有色的物質都會被吸附到黃泥上邊。等黃泥最終緩緩下沉到最底部的時候,也就是脫色完成的時候。

然後拔掉塞口的稻草,泥漿就會從下埠部流到下邊的容器裡。

等泥漿流乾淨,瓦缽裡邊剩下的就是糖了。中上層是脫色的上品白糖,底部的是有色的黑糖或者紅糖。

知道具體制糖的方法,做出白糖對武元慶來說就不是難事。

為了製出白糖,武元慶把長安城裡所有的製做蔗糖的作坊都買了下來。

他雖然沒想著專門發明什麼東西賺什麼大錢,但既然做罐頭需要稍帶製作白糖,那就把製作銷售白糖當做武家一項極為重要的產業來做好了。

糖可是緊俏貨,更別說是白糖了,就連皇家都吃不到白雪一般的白糖。

雜誌稍少一點的蔗糖都是皇家貢品,只有皇帝皇后貴妃,皇子公主這極少數的人能吃的到。

所以製作銷售白糖絕對會是一個暴利產業。

武元慶親自把製作白糖的方法演示了一遍,然後讓學會的人再去教其他人。

很快,所有的作坊都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制白糖大業。

十天不到,第一批白糖就做好了。

“元慶,這就是白糖嗎”當看到送來的裝在紙袋裡的白糖時,楊氏驚喜的說話的聲音都是顫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