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中國傳統的情人節。當然這麼叫是因為後世有了外國的情人節才被賣巧克力,鮮花,之類的商家給炒作起來的。

反正後世武元慶二十歲之前是不知道這個概念的。

而且,七夕節叫法很多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之類的,但不管怎麼叫,它最主要賦予的含義都是祈福,算是中國古代的婦女節。

最早的時候是凡間的婦女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晚上於庭院中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故稱為“乞巧”。

也是最早被賦予的含義。

回到家,武元慶見楊氏所在的院子中正在搭建一座木樓也沒太在意。

七月初七

一早起來,武元慶就見大丫二丫還有楊氏,以及大大小小的丫鬟,僕婦都換上了她們最新最好看的衣服。

一個個喜笑顏開,說說笑笑打打鬧鬧開心的不得了。

楊氏所在院子的那座樓也搭建好了,高三丈多,長款各兩丈,分兩層,上邊全用綵綢纏繞,花花綠綠挺好看。

楊氏還多發了賞錢,中午丫鬟僕婦的飯菜都要比平時的好上幾分,弄得好像過年一樣,不過都是素的因為她們要齋戒。

可憐的武元慶因為母親和兩個妹妹要齋戒也只能跟著吃素,而且還是特清淡的。

這讓一向口重的他味同嚼蠟。

至於嗎,這麼隆重,基本沒過過七夕的武元慶很不理解。

武元慶以為這就是唐朝人過的七夕,那麼他就錯了。

天黑了的時候,武元慶才發現這時候人們對七夕的重視遠比自己以為的要重的多。

盛況!

絕對是堪比過年的盛況。

整個國公府,前前後後二十多進院子,所有房簷,院牆,每隔三四步,就掛著一個燈籠。

以紅色為主,其他各色燈籠俱全將國公府每個角落都照的燈火通明。

楊氏的院子裡擺著一張巨大的矮几,上邊擺滿了各色能找的瓜果,前邊擺著一個小香爐。

各個丫鬟僕婦所住的院落也擺著供桌,上邊擺著的瓜果雖然不及楊氏院中的,可也是她們能夠拿出來的最好的。

在院中的矮几前邊焚香禮拜後,楊氏領著一家人登上彩樓,一進二樓,就見已經擺好了一個小一點的供桌,上邊也滿是瓜果,甚至還有適合女孩子喝的葡萄釀和適合男子喝的三勒漿兩種酒水。

再次焚香禮拜後

坐定

楊氏拿出著七根金針,排成一列紮在一塊金絲楠木上,這塊金絲楠木據楊氏講是她從小過七夕就用的。

排好後,楊氏舉著木板對著月光將搓好的五色線依次要從七個孔穿過。

月色暗淡,但好在樓上掛著好多燈籠燈火通明,楊氏將五色線對準針孔不沾孔壁中空穿過,七孔針每孔都是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