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京不過往東南方向行駛十多裡路, 依著邊上一條小人工河流, 高高聳立的陡峭山峰正是明山,北面是一側飛流直下的瀑布, 陡峭的崖壁,光禿禿的石頭透亮。這座山的半山腰,有一座道觀,道觀足足有近千年歷史,歷經風雨滄桑變幻,屹立不倒。

道觀名為三清觀, 樹木繁茂, 有隱士與高人修行,只很少露面, 皇帝對三清觀卻沒有太多好感, 只因當年據說皇帝降生之時, 道觀裡頭的一位道士竟然算出了皇室中此時出生的皇子定然會成為禍國之主。

據說因為道士如此預言,以至於皇帝出生之時, 便失去了寵愛, 若不是長大後品行端正, 又有了一番運氣,前頭的那些皇子死的死, 殘的殘, 獨獨留下這樣一個完好無缺的獨苗苗,這才有了皇帝上位一事。

為何皇帝之後竟然沒有厭惡了道觀?皇帝剛登基不久,也曾厭惡道觀和道士, 可卻在一年後得了大病,讓人過來祈福,也就道士有些作用,因而皇帝這才恩寵於道士,立志修行。

這三清觀半山腰之景緻,也十分壯麗。若是人站在道觀懸崖邊上,可看到後頭的瀑布奔騰不息之勢以及轟隆作響的聲音,飛濺起來的水花,令人不由得心胸開闊萬分。

一些京城中的學子,在道觀敗落之時,也常常到道觀中來,倒不是修行,而是為了看看這奔騰的江水以及遠眺萬裡河山,因而做些詩詞歌賦,以便流芳百世,說來說去,這也是文人騷客的一種消遣和推薦方式。

因而,這座道觀越發不像是清淨修行之所了,反而成了學子聚會之地。更為有趣的是每到金榜題名、學子進京趕考之時,三清觀可是一點都不冷清。

前頭那些學子留下了在三清觀看瀑布留首詩的附庸風雅的名號,很多學子為了能夠出個頭也要來這走一遭,不圖將詩作刻在上頭,倒是可以讓人品評一番。

亭子和道觀的幾面牆都刻滿了題作。學子們散去後,留下那些個京城的貴女們,打探清楚了今年新進學子的詩作刻在哪頭,便會幾人一起,點評一番,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貴女,對才華橫溢的學子有幾分好感,這可以算是榜下捉婿的前瞻了。

當沈晞蘊接到郡王妃的帖子,約在三清觀時,還有幾分茫然,還是張嬤嬤跟她說道了一番,她才知道這三清觀。

前世雖然聽人說過一兩句,但她出門少,去宴會的次數更是少得可憐,即使去了,也很少人願意跟她說話,她只能默默在邊上當擺設。

郡王妃前日才說起了齊子轍的壞話,本來她是不想赴約,但張嬤嬤卻勸說了她,說到底是親姐姐,她總不會害了她。

可在她眼裡,沈宴這樣的父親都能害她,更別提是郡王妃,許是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不過她終究沒有多說話。只能答應下來,臨齊子轍出門前,跟齊子轍說了一聲。

齊子轍聽聞她跟郡王妃有約,略微蹙眉不快,但還是讓她赴約了。

沈晞蘊上了馬車,不過兩刻鐘,就到了名山腳下,又一炷香的時候,到了三清觀門前,剛下馬車不久,就聽到了後頭馬車來的聲音,那是郡王妃的馬車。

她略微站住,等郡王妃馬車停住。

郡王妃笑著上前拉住她的手問好,見她面色無憂慮,才稍稍放下心。

兩人進了三清觀,因著兩人都不信這些,只是到處走走看看,才到了亭臺中,亭臺四周並無人,郡王妃也未曾說話,本以為三清觀中的道士都走到了其他的道觀中,沒想到,還有道士捧著茶水和炭火燒爐過來了。

一看年歲不大,見沈晞蘊一臉驚奇,郡王妃解釋:“三清觀道士不多,大部分都到山裡頭清修去了,每日都有幾個道士值班,今日來之前,已經派了人上來說不用接了,人才少了不少。”

小道士並不怕生人,送好茶水,這才開口說:“貴人們慢用,小道士先下去了。”

“這邊有我們在,等會還有一人過來,你們記得安排人到山門口迎接一下。”小道士頷首答應了。

“還有人過來?誰?”沈晞蘊並沒有想到,竟然還會有人過來,聽郡王妃的言語,這道觀好似她包了一般。

“嗯,還會有人過來,你認識。”郡王妃先賣了一個關子。沈晞蘊在心中過了好幾個人,都覺得不是,若是千金公主,那郡王妃定然不會如此說。

既然她不說破,她也就不硬逼迫她說出來到底是誰了。

過了一會,只見一姑娘身形略微顯瘦,雙背微微向裡頭躬著,斂容帶著愁,腳步快速地往這裡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