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6章 庾承繼(第1/2頁)
章節報錯
皇家別院分為不同等次, 有皇帝專屬的別院,院落層次分明, 十步一景,花團錦簇, 美不勝收,亭臺樓閣, 多不勝數。也有雖說是皇家別院, 可其內裡是個尼姑庵, 由庵主把持,正殿供著觀音菩薩, 後山上是荒無人跡的竹林,霧障彌漫,野獸行跡深, 一不小心就能讓人有去無回,這樣的地界,是用來容納先帝無子嗣嬪妃和犯了過錯的妃嬪們。
作為皇家的金枝玉葉,流著龍血的公主們,自不可能住進那樣戒規森嚴的庵裡, 但千金公主和弋陽公主住的別院,也與之差不了多少。
正殿供著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側殿供著送子觀音, 偏殿供著地藏菩薩,後頭的小矮山是一小片竹林與果園菜園子混合而成,別院裡頭的住持慈仁法師也是出自名門, 自幼絕了葷食,只是家中父母不忍其出家,為其訂了親事,未婚夫卻好似被相剋一般,訂婚後要麼臥病不起,要麼出外遊學常常遇難,斷了胳膊或者斷了腿回來。
京城人中漸漸傳出慈仁法師兇女之言,其父母因而絕了念頭,在慈仁法師再次請求出家時,其父進宮求了先帝,令其侍奉皇家別院菩薩,成了當時別院住持之關門弟子。
慈仁法師聰慧過人,在佛道之上頗有頓悟,不過短短十多年,禪學之修行大有長進,連其師傅都自嘆不如,西行遊學後,回庵中,帶回了數量頗多的藏傳佛經和天竺經文,開始進行了大量的翻譯和傳播佛學之事,因而離庵百米遠處,還建立的佛學堂,專供庵內之人修行佛學。
但皇帝繼位後,對佛學打壓,以至於在先帝之時還頗有名望的慈仁法師將心思都用在了編撰佛學著作之上,也不像靜心庵那樣,以姻緣簽為斂財之機。更多是對自身的修行。因是皇家送供養的庵,即使是沒有人化緣,也並無大礙。
山後除了菜園子,蔬果之外,還有百畝稻田,已然足夠自給自足,加之皇帝雖熱忱於道教,但並未將庵棄之不顧。
因而,當慈仁法師收到了宮內傳來的旨意,說是讓千金公主與弋陽公主到庵中為國運、國祚和國之繼承人祈福之時 ,慈仁法師眼睛都不眨一下,接了。
倒是她的師姐和師妹都替慈仁法師擔憂,畢竟這宮中金貴的人到她們這,擾亂了她們清淨不說,只怕一些修行未曾堅定心念的小徒弟們要搞出亂子了。
慈仁法師淡笑無言,只轉頭讓小尼姑把聖旨放到專用的廂房供起來,命人去打掃了廂房,進了房內,卻給父母書寫了一封家信,打探京中之事。
本不想涉足紅塵的她萬萬沒有想到,竟然被迫捲入。
慈仁法師乃庾家人,其父為庾承繼,其母是桓氏為譙郡人,與其父是門當戶對的書香門第。家中家學淵源深厚,不管是父親家族還是母親家族中人,少有信奉佛法,可恰恰她卻從小就痴迷於此。
庾承繼官至一品,到了其骸骨年歲,再三上奏,皇帝這才準了。家中親兄妹都是一母所出。
兄長與桓家表姐結親,兩人恩愛,如今在江南外放,一省之高官,不曾謀求於回京,姐妹們都嫁入高門,只偶爾過來看望一番,但慈仁法師與之交談不深。
庾承繼與桓氏並未與長子到江南,而是隱居在了京郊小農莊中,前幾年是在沛縣度過的。庾承繼門徒眾多,親傳弟子卻不多,但其中一有名之人齊子轍,慈仁法師也知曉。畢竟當年她雖遁入空門,但年輕時候,也曾抱過還在襁褓中的他。
當年故人得此子較為晚,因而她已然十歲有餘。之後不管是父親有意為之,還是因緣際會,他拜入了庾家門下。
父親若透過齊子轍打探訊息,她自是有法子應對,只是聽聞家中妹妹來說過,這弋陽公主,不是什麼善茬,好在宮中的皇帝,對她並無什麼寵愛。
當年父親匆匆忙忙為她定下親事,其中一個緣由就因著她的歲數正好與當今選妃之年界重合,父親和母親不忍其進宮,這才如此做。
只是她自幼就與佛有緣,最終求仁得仁。
京郊大興州下的的小山坳禮賢村彎彎曲曲的小山路上,一農夫戴著鬥笠,肩膀看著收拾稻田的鋤頭,身形略微顯瘦,面色較為黝黑,雙眼炯炯有神,腳上踩著茅草編織而成的草鞋,一步一步,沉著穩重地往村口的小竹屋去。
路過的老農佝僂著背,見來人,恭敬打招呼:“庾先生,您怎麼能到田裡去?”
已然六十有餘的庾先生笑聲洪亮,擺手道:“怎麼能總是勞煩老丈人們和學生們?我年紀也不大嘛。”
老農臉上皺紋如刀刻過,農村裡最為敬重的就是讀書人,聽說庾先生還是當過大官的人,只是不想當了,這才歸隱於此,並在竹屋後頭建了一私塾,早上教村子裡的孩子們讀書認字,下午教他們禮樂,每五日一休,讓孩子們回家幫忙做農活,到了農忙時候,也佈置了課業,暫且歇息。農家都是窮苦人家,他也不多收什麼錢糧,不定用銀錢,半吊錢就可以,若是無,用其他物件代替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