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拂去塵埃的回望(第1/2頁)
章節報錯
1954年5月10日,法軍軍官向越軍辦理戰場移交
奠邊府戰役雙方傷亡人數
奠邊府戰役在20世紀世界戰爭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
自1953年11月20日法軍空降奠邊府,到1954年5月8日奠邊府戰役結束,法軍在奠邊府戰場上總共戰鬥了167天。根據法軍戰場統計,從1953年11月20日至1954年5月6日清晨,法軍共向奠邊府空降了16544人,此外還要加上若幹從萊州撤往奠邊府的泰族武裝。在奠邊府的法軍幾乎被越軍悉數殲滅。
從1953年11月21日開始,到1954年5月5日,即奠邊府戰役結束前三天,法軍在奠邊府戰場上共有8221人傷亡,其中法國籍士兵陣亡1293人。但是,奠邊府戰役的最後三天中,法軍究竟傷亡了多少,沒有精確的統計,因為法軍指揮系統崩潰了。或者說即使有統計,也在最後的廝殺中銷毀了。據保守估計,在最後三天戰鬥中法軍至少有600~800人陣亡,傷者甚眾。按照比較一致的統計是,在奠邊府戰役中,法軍總共陣亡了3000多人,其中包括2000餘名法籍士兵。除陣亡者外,至少有6452人負傷。由此判斷,法軍在奠邊府戰役中總共傷亡9000多人。[1]
包括德卡斯特裡將軍在內,越軍在奠邊府共俘虜了10903人其中包括傷員)。根據越軍總部和中國軍事顧問團共同商定的方案,戰俘按國籍編隊,軍官和士兵分開,每50人為一隊,由越軍步兵看押,迅速離開奠邊府,朝設在越南北部叢林中的俘虜營走去。
越軍在奠邊府戰役中總共殲敵16600餘人,改變了印度支那戰場的軍事力量對比,越方亦付出了重大犧牲。越軍總部在戰役後不久統計,前線官兵總共傷亡、失蹤12人,傷9124人。還有一部分後勤民工在運輸線上獻出了生命。應該特別指出的是,這個數字,特別是陣亡人數大大低於當時和以後許多西方軍史專家的判斷。[2]
5月13日早晨,越軍在奠邊府舉行了盛大的勝利閱兵式。
武元甲宣讀胡志明發給奠邊府前線將士的祝賀信,將“決戰決勝”的旗幟授予在戰役中建立了卓越功勳的第312師師長黎仲迅。奠邊府原野上,回響起人民軍戰士的歡呼聲:“越南獨立萬歲!”[3]
戰後,在奠邊府東部山頭下,修建了一個越軍陣亡將士陵墓。此外還豎起兩個越軍英雄紀念碑,一個在興蘭高地,另一個在戰鬥最激烈的a1e2)高地山腳下。
[1]bernard b.fa,he in a very sa pace,the siege of dien bien phu,pu101nove.apo press,inc.originay pubished:phiadephia:ippintt 1967.pp.42.
[2]hopson,dien 101nove.a ot,1994 by 101nove..p.169.在這部1994年出版的關於奠邊府戰役的專著中,作者辛普森認為,在戰役中陣亡的越軍差不多有8000人。在這之前,富爾也認為越軍陣亡7900人,傷1.5萬人,傷亡總計2.29萬人。
[年9月7日,作者在北京訪問董仁時提及此事。
奠邊府戰役的傷員們
奠邊府戰役的槍炮剛剛停息,救治雙方重傷員事務極為緊迫。
奠邊府決戰開始之前,越軍總軍委估計己方傷員人數可能達到6000人,為此共組織了4個直屬醫療隊進入奠邊府戰場。戰役程序中,又增加了一個醫療隊,組成傷員轉運總站。在整個戰役過程中,共收治越軍傷員10021人,其中在戰役準備階段收治1100人,進攻的第一階段2300餘人,第二階段4500餘人,第三階段2000餘人。根據傷情統計,炮傷和地雷炸傷佔73,槍傷佔17。
戰役期間越軍共有4000多名輕傷員出院,重返戰場。但是,越軍戰場醫院收治傷員的能力在戰役程序中已經飽和,無力救治戰役結束後突然出現的大量法軍傷員。
奠邊府戰役中法軍的總傷亡人數約為9000人。在5月7日奠邊府戰役結束的當日,法軍重傷員由27名沒有受傷的法軍醫護人員繼續看護。
簽署《日內瓦和平協議》後,法國結束在越南的殖民統治。1954年10月,越南人民軍浩浩蕩蕩開進河內,市民夾道歡迎
日內瓦會議開始討論印度支那問題之時,法國代表要求越軍迅速釋放重傷員。越方接受了這個要求,範文同於5月10日在日內瓦發表宣告:“我政府準備允許運走在奠邊府俘獲的法國遠徵軍重傷員。如果法國政府願意運走這些重傷人員,雙方司令部的代表將就此事就地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
5月13日,法軍派出以菲亞教授為首的紅十字代表團飛抵奠邊府,與越軍會商如何運走重傷俘虜,雙方當即達成協議。因奠邊府機場難以修複,法方將以直升機和小型運輸機運送傷員,此期間,法方保證在奠邊府盆地外圍十公裡及41號公路至山蘿一線停止轟炸。法越雙方議定,不以國籍區分傷員,總共將傷員中的858人確定為重傷員,這些重傷員即由法方派直升機從奠邊府戰場運走。
這個協議在政治和軍事上均有利於越方,越軍乘此機會搶運在奠邊府繳獲的大量物資,同時交送俘虜。法軍很快意識到了這點,遂推翻協議,複於5月16日派出代表飛至奠邊府提出新建議,要求修複機場,用大型運輸機運送傷員,並要求取消法軍飛機在41號公路沿線的禁飛令。
5月22日下午3時,三架法國轟炸機轟炸了41號公路,造成遷移中的法軍戰俘嚴重傷亡,引起國際輿論的責難。越軍迅速作出反應,停止在交送傷員、釋放俘虜方面的合作,弄得法軍束手無策。
法軍只得退讓。5月25日,乘直升機來到奠邊府的法國醫生帶來了科尼致越軍總司令的一封信。信中稱,法軍飛機轟炸41號公路,“是一個值得引以為遺憾的過失。北越法國空軍司令部已經命令對可能産生這一過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同時,已向有關部隊再度下達嚴禁在距離奠邊府十公裡以內上空飛行的命令”[1]。
[1]《新華社新聞稿》,1954年5月28日第17頁。
走向叢林深處
——戰俘命運
41號公路上空恢複了平靜,至5月26日,越軍在奠邊府繳獲的軍事物資基本運完,即便是法軍俘虜也走遠了。
除去向法軍移交的重傷員,以及在戰役結束前已經處理的一些越南籍俘虜,越軍要向自己的俘虜營地押送大約8000名俘虜。俘虜們大致按法國籍、義大利籍、德國籍、東歐國家籍、阿爾及利亞籍、非洲籍和越南籍等分隊,背負糧食或別的物資朝東而去。
德卡斯特裡也走在他們中間。被俘之初,德卡斯特裡向越軍總部軍官談了自己對奠邊府失敗主要原因的看法:未能發現越軍大炮的位置加以摧毀、越軍使用了恰當的戰術。他向越軍提出,透過廣播告訴他在河內的妻子,他被俘了,安全得到了保證。這個請求幾乎是馬上得到了同意。
在法軍俘虜中,除了重傷員,最先獲釋的是女護士熱納耶芙娜。1954年5月19日,熱納耶芙娜致信胡志明,祝賀他的生日。她還在信中說:“我們全都希望我們兩國能夠盡早在一個禁止戰爭的世界上建立友誼的關系。假如我能幸運地回到我的祖國,我一定要努力在我周圍的青年中建立一種能使我們兩國人民相互間充分了解的氣氛,以有助於維護和重建我們全都希望的和平事業。”[1]
5月21日,胡志明下令釋放這位女護士。熱納耶芙娜再次致信胡志明說:“我剛剛知道我被釋放的令人高興的訊息,我願意向您——主席先生——表示我的感謝,感謝您對我的寬大!我立刻就要回到我的祖國與家人團聚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快樂。我衷心希望越南立刻恢複和平,使你們國家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以及兒童能夠過上愉快與幸福的生活。”
熱納耶芙娜寫道:“如果僅僅是我一個人回到自己的家園,畢竟還不完美。我和醫生、護士們一起在戰場上照料傷員,我希望您不要忘記他們,希望他們的渴望不會落空。”
5月24日,女護士獲釋,於當晚8時30分回到河內。幾天後,熱納耶芙娜返回法國。她在越南四年,共執行戰場救護任務149次。[2]
被俘四個月後,奠邊府法軍最高指揮官德卡斯特裡準將被釋放
大多數法軍戰俘徒步走向越軍中央根據地,被俘軍官大都被反綁雙手,在大卡車車廂裡一路顛簸而行。途中不斷有戰俘逃亡。比雅爾和幾個軍官曾試圖逃跑,都被抓了回來。
大多數戰俘不像熱納耶芙娜那樣幸運。在走向俘虜營的山路上,俘虜們口糧不足,衛生條件極差,加上戰場消耗使他們體質虛弱,俘虜中發生了嚴重的瘧疾和痢疾,傳染甚眾,造成了許多戰俘的死亡。[3]
戰俘中三位法國軍事記者——皮埃爾·舍恩、達尼埃爾·卡穆斯,還有讓·普奧德——的經歷十分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