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抗法戰爭中由婦女組成的民工隊伍行進在山林中

越軍再次集結奠邊府

正當深入寮國境內的越軍第308師攻勢正猛的時候,1954年2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致電韋國清:“估計琅勃拉邦之敵已集中相當兵力據守,我第308師連續作戰可能已相當疲勞,相機奪取琅勃拉邦似不可能。”電報建議越軍抽調一部分兵力肅清戰線的後方,為回師奠邊府創造條件。

2月208師收住兵鋒,班師向奠邊府折返。

在奠邊府,屢屢出擊的法軍未能擴大外圍防線,尋殲越軍炮兵的計劃化為泡影,越軍則利用寶貴的一個月時間穩固了包圍圈。在前線步兵掩護下,越軍工兵不僅修整了運送大炮的前進道路,還在中國炮兵顧問幫助下構築了堅固而隱蔽的坑道式大炮掩體,或是將山頂開挖成“凹”字形,以繩網覆頂,放上草皮,再覆以綠葉茂盛的樹枝,隱蔽藏身其下的大炮。這是熱帶環境對於炮兵作戰的特殊垂青。雖在同一地域,法軍卻無法因勢利導,只得將火炮置於曠野,終於釀成悲劇。

從1954年2月底開始,越軍大炮再次進入陣地。由於沒有制空權,大炮只能在夜間緩緩行進,中國炮兵顧問馬達衛在指揮炮車行進時竟然因意外事故身負重傷。

那是一個夜晚。由於接近戰場,大炮的牽引車開得很慢。在現場指揮的炮兵顧問馬達衛心急了,眼看就要天亮,法軍飛機會很快飛來。他跳下駕駛室,站到道路中間,手舉蒙著一層白布的手電筒親自指揮炮車前進。

馬達衛指揮牽引車繞過了一個炮彈坑。沒想到,過了坑的越南司機突然加速,把馬達衛撞倒,導致左腿骨折。

戰士們把馬達衛抬到路邊,軍醫趕來作了緊急處理。此時,馬達衛心裡想的還是奠邊府戰事,吩咐前來看望他的越軍炮兵指揮員:“我的問題不大,現在你們的任務就是趕快讓火炮進入陣地。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地圖嚴重不足,也不準確,必須立刻派出測繪兵,完善奠邊府地圖。”

沒想到,奠邊府地圖得來全然不費工夫。駐守奠邊府的法軍也遇上了同樣的問題,並馬上繪制了新的地圖。2月初,一箱箱新地圖被空投到奠邊府盆地。其中一箱地圖落到了越軍手裡,解決了越軍指揮員的大問題。由於這個原因,在奠邊府大規模戰鬥展開之後,越法兩軍使用的地圖差不多是完全一致的。[1]

不久,馬達衛被送回北京,進入協和醫院治療。韋國清命令原野接替馬達衛兼任地面炮兵顧問,杜友方仍任越軍榴彈炮團顧問。在越軍炮兵司令黎鐵雄身邊,還有李培昌和劉疏準兩位中國炮兵專家原野接替馬達衛職務後對李、劉兩位炮兵顧問說:“我對地炮不如你們熟,請你們多費心了。”[2]

戰鬥中的越南人民軍高炮

[1]1989年9月28日,作者在濟南訪問馬達衛。

[2]1993年9月27日,作者在南京訪問原野。

來自中國的軍糧

奠邊府戰役預期時間大大延長,韋國清和梅嘉生特別關心的還有一樁大事,就是越軍的糧食供應。

奠邊府山巒起伏,地廣人稀,産糧不多,越軍集中4萬多人的主力部隊,1954年1月陸續到達。在長達將近半年的戰役準備和戰役實施期間,總兵力始終在4萬人以上,後期將近5萬人,這對後勤保障尤其是糧食和彈藥補給壓力很大。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靠近戰場的雲南省對奠邊府越軍進行糧食補給。

越軍開進西北作戰之初以民工背糧跟進供應為主。越南農民體形小,營養差,一個男子步行背糧不過30公斤,待他將糧食運到前線,自己在路上就吃掉了一半。背糧跟進的民工人數幾乎相等於開往前方作戰的越軍正規軍。

此次奠邊府戰役,越軍總部決心將糧食供給改為依靠當地籌集為主,後方供應為輔,同時請中國負責很大一部分軍糧,這在越軍重大戰役史上還是第一次。

中國後勤顧問詳細地介紹了自己的經驗,幫助越方組織隊伍先期前往西北籌糧。

雲南省糧食廳具體負責向金平縣邊境小鎮勐拉調集糧食,中共滇南工委和滇南衛戍區負責動員民工向越南境內運送。在短短的1954年2月至4月兩個月時間內,雲南省向奠邊府前線調運了總共1870噸糧食。

奠邊府距離中國雲南省金平縣約130公裡,有一條藤條江當地又稱金水河)從中國境內流入越南,流向萊州,彙入黑水河。金平縣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山區,苗、瑤、傣和漢族農民在當時過著勉強溫飽的日子。從新中國成立之日起,金平人民就承擔援越抗法的任務,越軍第148獨立團經常從金平得到幫助,該團軍官不時進入金平商談受援事宜。

1954年1月11日17時,越軍一位副團長範玉珊,持越軍總供給局鄧金江副局長和中國軍事顧問團副團長梅嘉生的介紹信來到金平縣,向當地駐軍某師師長及雲南滇南工委提出緊急援助糧食的要求。

其實,從雲南滇南地區集中糧食,囤積於金平國境線上,準備隨時援助越軍的工作,早在1953年11月20法軍空降奠邊府前就開始了。11月14日,根據雲南軍區傳達的命令,雲南省糧食廳以省財經委員會的名義向蒙自專區發文,要求該地區迅速調集500噸大米,於12月25日前集中到金平縣邊境上的勐拉鎮。為此,雲南省糧食廳派出運輸股長汪樹銘前往協同籌辦。在當地財委組織下,動員人力、畜力,以破界入庫折徵大米等方法,至12月28日,將500噸大米集中到了勐拉鎮。

根據雲南省糧食廳工作記錄記載:“蒙自專區財委接電後,即向金平縣財委作了佈置,糧食)仍在勐拉集中,爭取1月20日完成。該縣接到240萬斤的任務後,經縣財委研究,決定以該縣全部力量,堅決完成這一任務,並計劃由一區發動牲口1500匹,調出大米70萬斤;二區牲口700匹,調出大米0萬斤;四區牲口500匹,調出大米30萬斤;五區牲口1500匹,調出大米80萬斤。自1月1日起開始向勐拉集中。”

且不說糧食,就是在金平動員馱糧的牲口就必須克服許多困難。這時,金平縣庫存的牲口飼料僅7萬多斤,不夠供應。蒙自專區行署動員了蒙自、開遠、建水、石屏、屏邊、龍武、曲溪等七個縣的牲口1000匹,馱馬料30萬斤,前往金平幫助運糧。所需民工、牲畜的開支統由政府財政支付。

越南抗法戰爭中由婦女組成的民工隊伍行進在山林中

金平境內遍佈高山林莽,當時還有土匪騷擾。在向勐拉集中第一批500噸糧食的時候,一支運糧隊行經茨通壩鄉老林,埋伏在那裡的土匪突然開槍,打死民工一人,打傷兩人。事發後當地立即組織民兵護送運糧人馬,並由縣內各區設立茶水站、醫藥站。勐拉糧食集中地則由駐軍負責警戒,保證了運糧安全。

前項任務還沒有完成,1953年12月17日,雲南省又接到通知,再向金平增調大米1200噸。這在非産糧區的滇南是一項艱巨任務。由於預先有所準備,雲南省糧食廳和蒙自專區黨委、滇南工委和滇南衛戍區密切協作,到1954年1月27日,超額70噸274萬斤)運到了勐拉和金水河鄉。

大批糧食突然集中到邊境小鎮勐拉和邊境的金水河鄉,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首先是勐拉的倉容不足,運來的大部分糧食只好搭草棚用麻袋包裝堆存。勐拉地處河谷,天氣潮濕,常有雨霧,堆積起來的上、下層糧食很快就潮濕了,如果不及時運走就會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