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裝待發的越南人民軍士兵

遲滯的越軍重炮

1954年1月14日武元甲部署作戰方案的時候,重炮部隊行進到了距離前線65公裡處,但要進入各個火炮陣地卻沒有大路了。工兵和民工趕在重炮團和高射炮營抵達前修出了一條15公裡長、寬3米的簡易道路,但是通行等級低,無法用卡車牽引,需要騾馬和人力拖拽。而105榴彈炮的準確射程為1萬多米,重炮陣地必須設定在距離奠邊府預定摧毀目標10餘公裡的陣地上。

1954年1月17日,武元甲下令,即日起呼叫第312師和炮兵一起拉炮透過山間道路進入陣地。

這條便道穿過山間森林,通達奠邊府外圍獨立高地以北大約6公裡處,一路上山嶺崎嶇,有的地方傾斜達60度。狹窄的道路盤旋而前,一邊是懸崖,另一邊是峭壁,路面只能通行一輛炮車。稍有不慎,大炮就會滾落山谷。

越軍戰士深知大炮對戰役意味著什麼,拼出全身力氣拉炮。他們在每門高射炮上拴四根繩子,每條繩子由25個戰士拉拽。隨著一聲吆喝,上百人一起發力,但炮車有時只前進幾厘米。在前線拉炮的第一夜,大部分火炮只前進了1000米,有的僅500米。

上坡自然艱難,下坡更加驚險。

坡短的地方,眾人拉著繩子慢慢往下放;坡道長的地方,就要把繩子先拴在大樹上,再由人拉著慢慢地放。有時剛剛拴上繩子,戰士們還沒有吃上勁,大炮就開始往下滑了。戰士們猛拉繩子,繩子會在大樹皮上擦起青煙,藤條會深深地勒入戰士的肩胛和手掌。

大炮緩緩前進,但越軍步兵已經在奠邊府和法軍交上火了。

這時,法軍在奠邊府兵力部署基本就緒,工事也修出了模樣。

不久前的1月3日,當納瓦爾和科尼陪同法國印度支那專員德讓飛抵奠邊府,再一次估計戰役形勢時,大概是回想起了一週前那個聖誕之夜的槍聲,納瓦爾對奠邊府的防禦突然産生某種懷疑,他問德卡斯特裡:“如果越軍在四面山腰上建立了炮兵陣地怎麼辦?”

德卡斯特裡倒是信心十足,他回答:“不太可能。”他補充說,“到現在為止,越軍的大炮口徑還在75毫米上徘徊,沒有發現越軍有了更大口徑的火炮。75毫米山炮的射程有限,其炮兵陣地必然設在法軍的大口徑炮火射程之內,一旦被發現,必遭法軍的炮火壓制,法軍轟炸機也將隨後飛到它們上空予以摧毀。而到目前為止,越軍只有小口徑的高射機槍,還沒有發現擁有大口徑高射炮。而且,奠邊府陣地已按防禦105毫米炮彈轟擊的標準構築,完全可以抵禦越軍炮火。”

對奠邊府司令的這個回答,不僅納瓦爾和科尼,連德讓專員都表示滿意。當天下午,德讓返回西貢。他在兩天後寫給法國政府的報告中說:“我軍司令官認為:如果敵人發起進攻,戰鬥將十分殘酷,但這將給予我們一次真正的機會去贏得勝利。因為武元甲的部隊從來沒有經歷過像進攻奠邊府這樣艱巨的戰鬥。”

當天傍晚,納瓦爾和科尼同機返回河內,在飛機上,科尼請求納瓦爾盡快在南方執行亞特蘭大行動,以減輕奠邊府的壓力。納瓦爾答應他,法軍機動部隊正在南部集結,他說:“要是我不能如願地實施亞特蘭大行動,我將請求政府將我免職。”

兩天後,法國記者格雷翰·格林來到奠邊府採訪,他應邀和德卡斯特裡等人一起吃飯。席間皮羅斯上校說起了那産,他的談話被德卡斯特裡打斷:“別提那個那産了,我不願意聽那麼多的那産。那産只是個掘壕據守的營房,而我的奠邊府是隨時可以反擊的戰役集結地。”

1954年1月上旬和中旬是奠邊府法軍求戰最切的時節。1月9日,法軍飛行員的航拍照片讓科尼吃了一驚:照片顯示出越軍的105毫米大炮向奠邊府前線移動的跡象。科尼立即向納瓦爾報告了這一最新情報。德卡斯特裡則在1月15日獲得了自己的情報:發現來到奠邊府的越軍擁有105毫米榴彈炮和80毫米大炮的跡象。他希望奠邊府之戰趕快打響,這天,德卡斯特裡利用已知的越軍電臺波長發出明碼挑戰:“等什麼?為什麼不敢向我們進攻?你們還敢不敢打奠邊府?”

1月20日,法軍電臺截獲了越軍重要電報,獲知越軍將在1月25日下午向奠邊府發起進攻。科尼立即電令德卡斯特裡作好戰鬥準備。

1954年,越軍312師戰士奮力拉炮,將重炮運抵奠邊府前線

同一天,越軍軍情局向武元甲彙報:奠邊府之敵鞏固東面幾個山丘防線後,又在芒清西北增建幾個據點,可能在那裡形成堅固的防禦中心,同時還加緊加固工事和設定障礙物體系。每個據點周圍均布有密集雷場,結合多層帶刺鐵絲網,寬度為50~70米,有的近200米。特別是偵察兵發現法軍擁有一種四管機槍[1],而且就安裝在德卡斯特裡的指揮部近旁,可向多方掃射。

1954年1月212師戰役準備情況。黎仲迅師長報告,敵軍已加強工事,增設一種鐵絲網,我軍必須繼續突破敵軍三道防線才能進入中心區。雖有困難,但決心完成任務。不過,沒有重炮兵恐打不了攻堅戰。

因此,武元甲、韋國清催促炮兵盡快進入陣地。

[1]其實即高射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