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法軍佈局奠邊府防禦陣地(第1/2頁)
章節報錯
1953年12月,法軍奠邊府防禦陣地示意圖
法軍構築叢集據點工事
奠邊府法軍大興土木,要搶在越軍主力趕到之前完善叢集據點。
1953年12月初,安德烈·蘇拉特少校率領一個工兵營空降奠邊府。蘇拉特立刻成為德卡斯特裡的工兵顧問,指揮部下修築奠邊府機場。待到跑道基本竣工,工兵營主要任務即轉為構築堅固野戰工事。
根據蘇拉特的建議,德卡斯特裡於12月26日發布命令:各單位加緊構築防禦工事,所有陣地工事均按抵禦越軍105毫米榴彈炮的能力修建。根據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驗,105毫米口徑榴彈炮是標準的重火力,法軍教範手冊上說得明白,相應的防禦工事必須敷設兩層15厘米以上的原木,原木上面是夯實的接近兩米的土層,工事頂部還必須有將近兩米厚的沙袋。按此要求,僅僅構築一個班的防禦工事,就需要30噸從原木到鋼筋水泥的修建材料。按1953年年底法軍在奠邊府已有十個步兵營、兩個炮兵營的需要來計算,總共需要3.6萬噸材料。這在當時看來,幾乎就是天文數字。
按照防禦榴彈炮的標準構築一個步兵班野戰工事,需要一個40人的工兵排工作八天。即使是構築一個能夠防禦自動武器的步兵班工事,也需要他們緊張地幹上五天。照此計算,這個工兵營進了奠邊府,頭兩個月為自己修工事就夠忙的了。
但是科尼手頭派不出更多的工兵了,蘇拉特只好從奠邊府核心陣地幹起,能幹多少算多少。
落進了奠邊府盆地的法軍深知戰地生存的重要,早已開始就地取材,不僅砍光了盆地裡的所有樹木,還到四周的山岡上砍伐了一番,一共籌得2200噸左右的木材。但是再遠就不敢去了——越軍小部隊無時不在四面的山林裡遊動,而且遠處山勢漸陡,搬運木材也成了問題。
這麼算來,構築奠邊府工事所需的另外3.4萬噸材料需要c47型運輸機飛行1.2萬架次才能完成。事實上,在1953年12月裡,每天來往於河內和奠邊府之間的運輸機只有80餘架次,依此頻率,即使不運彈藥糧食,也要五個多月才能把建築材料運足。
材料捉襟見肘,主持工兵事務的蘇拉特少校只好集中材料,先按標準修築了德卡斯特裡的司令部和野戰醫院的x光室,以及有限的炮兵陣地。
除了修築工事,法軍工兵還在楠雲河邊安裝了4個飲用水淨化裝置,可以日處理水16噸,大體可滿足需要。工兵們還安裝了一個15匹馬力的發電機,供司令部和醫院照明及驅動電話之用。
巡視匆匆構築起來的奠邊府工事,馬上可以發現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大量工事缺乏偽裝,幾乎完全暴露在越軍偵察兵的眼睛底下。特別是炮兵陣地,說得上是一目瞭然。有限的偽裝網只能用於各個司令官的掩蔽部,但那裡的無線電天線又像竹林般冒了出來。
法軍奠邊府守軍炮兵指揮官皮羅斯上校
奠邊府盆地裡的灌木早就沒有了。一部分是在掃除射界時被打掃掉的,剩下的當作柴火燒了。
久經戰陣的德卡斯特裡心裡明白,奠邊府工事不可能全部按標準構築。看著一片土色的奠邊府陣地,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自己的炮兵和坦克兵身上了。還有一點,德卡斯特裡全身心地祈禱:越軍可不能把重炮拉到奠邊府來。
德卡斯特裡的主要炮兵助手是48歲的查爾斯·皮羅斯上校。
皮羅斯於12月7日也擔任了德卡斯特裡的副司令。他是一名老炮兵,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軍的反攻。他於1943年在義大利作戰時負重傷,失去了左臂。但是皮羅斯熱愛軍旅之心不減,一直在軍中服役。在印度支那戰場上,他曾任精銳的第69非洲炮兵團團長。此番受命前來奠邊府,皮羅斯滿以為可以大顯身手。
在法軍奠邊府炮兵的序列內,有一個屬於遠徵軍第4炮兵團的炮群,裝備著嶄新的美製155毫米榴彈炮。如果追溯起這個炮兵團的歷史,它可是法國派往亞洲的第一個炮兵團,早在1883年就參加了進攻越南北部的戰鬥,隨後又被調往中國參加1900年鎮壓義和團運動的“八國聯軍”行動。此後這個炮兵團就在越南長期駐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團受到日本軍隊的進攻,士兵們拒絕投降,且戰且退進入中國境內,直到戰後重返印度支那。現在,這個炮群的155毫米榴彈炮也是奠邊府戰場上口徑最大的火炮。這種大炮在紅河三角洲邊緣地帶反擊越軍進攻的戰鬥中造成了越軍的重大傷亡,所以皮羅斯一到奠邊府,馬上就把155毫米榴彈炮編入了自己的炮群。
根據一位有過朝鮮戰爭經驗的美國少校沃恩的建議,河內向奠邊府空運來兩挺大口徑高射機槍。美國顧問告訴法國人,用這東西掃射密集沖鋒的步兵效果非常好。應該說這位美國顧問的建議頗有老到之處。後來的實戰說明,這兩挺平射的高射機槍確實給進攻中的越軍戰士帶來了重大傷亡。在奠邊府戰役過程中法軍的大炮被連連擊毀,但是這兩挺高射機槍一直用到最後一天。
法軍調來坦克
就在皮羅斯正忙著調配火炮的時候,1953年12月17日,納瓦爾和科尼又來到了奠邊府。這回,在德卡斯特裡和皮羅斯陪同下,納瓦爾和科尼登上了突出於奠邊府東北部的興蘭高地。納瓦爾登上山頂,看著41號公路從山腳下向東北蜿蜒而去,隱沒在群山之中。
法國的將軍們都判斷,越軍主力將沿著這條公路朝向奠邊府而來。越軍要打到哪裡去呢?納瓦爾又回過頭來,順著公路久久凝視平靜的奠邊府盆地。
在興蘭高地和奠邊府腹地之間,還有幾個小山包,從興蘭高地看去一清二楚。納瓦爾擔心的是,如果戰事一開,法軍一旦失去興蘭高地,那些小山包就完全處在越軍的俯視之下;要是越軍再把大炮搬上興蘭高地,就可以精確地轟擊小山包奠邊府的最後一道屏障),轟擊奠邊府核心陣地也毫無問題了。納瓦爾把自己的擔心告訴了皮羅斯。
胖乎乎的皮羅斯回答得很痛快:“越軍朝著這個高地打不了三個齊射就會被我炮火摧毀。”
“那當然好,”納瓦爾聞得此言,仍有幾分擔心地說,“可是這裡已經不是那産了。”納瓦爾的這句話沒有說錯,而且很耐琢磨。可是他沒有說,奠邊府究竟在哪些方面同那産不一樣了。
德卡斯特裡還為奠邊府戰場調來了坦克。自從離開騎兵序列,愛好騎乘的德卡斯特裡一直把坦克視為今日的戰馬。他一接手奠邊府指揮權,立即向科尼提出,奠邊府非常需要坦克。
法軍機械師在奠邊府陣地拼裝坦克
1953年12月,法軍總共向奠邊府調去10輛24型坦克。這種坦克重18噸,新近從美國運來。為了把這些坦克空運到奠邊府真可謂費盡周折。每輛坦克都得在河內分拆,至少用了五個架次的c47運輸機才把這些坦克空投到奠邊府,再由機械師在戰場上組裝起來。
伊夫·埃爾維特上尉被任命為奠邊府坦克連連長。這位相貌文雅,戴著一副金絲邊眼鏡的年輕上尉不久前還在摩洛哥服役,幾個月前來到了印度支那戰場,11月初參加了法軍在紅河三角洲南部的掃蕩。在那次作戰中因一次坦克意外,埃爾維特左臂受傷,所以他來到奠邊府的時候左臂還纏著繃帶。這個年輕人打起仗來沉著冷靜,也敢於沖鋒陷陣。他一直打到了奠邊府戰役的最後一天,被越軍俘虜後,於1954年6月死在從奠邊府前往俘虜營的路途上。
至1954年1月17日,由10輛坦克組成的坦克連共三個排在奠邊府戰場部署完畢。其中兩個排部署在奠邊府盆地的中間地帶,另一個排三輛坦克部署在南面的伊莎貝爾。
1954年2月1日,法軍坦克在奠邊府戰場首次投入戰鬥。[1]
[1]bernard b.fa,he in a very sa pace,the siege of dien bien phu,pu101nove.apo press,inc.originay pubished:phiadephia.p.97.
德卡斯特裡的防禦構想
德卡斯特裡的思考堪稱精密,他準確地判斷,越軍主力將來自東北方向。所以,那裡被定為法軍的防禦重點。
1953年12月7日,法軍佔領機場北部偏西的半月形高地,將其作為保障機場西翼安全的屏障,取名“安妮·瑪麗”。對這個小高地,越軍地圖上標作“板橋”高地。
12月9日,德卡斯特裡接掌奠邊府指揮權的次日,法軍佔領了奠邊府盆地東北部海拔506米的高地,取名為“比阿特麗斯”。對這個重要的高地,隨後趕到的越軍稱之為“興蘭高地”。興蘭高地有三個山頭,都在楠雲河東邊,從山頭上能以火力控制通向奠邊府中心的第41號公路。在這個高地,德卡斯特裡放上了一個以摩洛哥士兵為主的加強營。
在板橋高地正北千餘米處的奠邊府盆地北緣有一個高地,被越軍稱為“獨立高地”,它的法國名字叫“加布裡埃勒”,法軍將它戲稱為“魚雷艇”。它是奠邊府機場北部的重要屏障,由一個以阿爾及利亞士兵為主的加強營駐守。
以奠邊府中心區以南七公裡處為核心,圍繞那裡的備用機場,組成一個獨立的防禦區域,名為“伊莎貝爾”。法軍在那裡放了兩個營和兩門105榴彈炮、三輛輕型坦克。這個叢集由拉朗德中校指揮,他的任務是以火力支援奠邊府,將步兵用作機動力量。事後證明,這個防區距離奠邊府太遠,大炮夠不著北邊的越軍火炮陣地。
1954年,奠邊府法軍司令德卡斯特裡上校未獲準將銜前)困坐指揮部